1月28日,經濟日報社中經產業景氣指數研究中心和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共同發布報告。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當前工業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是產能過剩。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政策導向下,今年的宏觀經濟有望繼續保持穩中向好態勢,國內鋼材需求仍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長,但增速可能會有所回落。同時,隨著《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等政策的逐步落實,我國鋼鐵業新增產能釋放將受到抑制,淘汰落后產能的步伐將加快,鋼材供需將處于弱平衡狀態。鋼價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撐,但是低位盤整的態勢難以有大的改變,鋼鐵業微利局面仍將延續。
景氣監測結果顯示,中經工業景氣指數已連續6個季度保持平穩走勢,波動幅度僅在0.2點之內。2013年第四季度,我國工業和重點產業景氣狀況總體平穩,多項運行指標表現穩定。
2013年第四季度,中經工業景氣指數為95.3,與上季度基本持平(微升0.1點)。從指數監測的重點產業看,除了水泥、電力產業景氣度波動略大外,裝備制造、煤炭、石油、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家電等9個產業的景氣度與上季度持平或基本持平。從生產看,工業生產增速為10.0%,與上季度增速(10.1%)基本持平;從價格看,2013年10月份~12月份,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和出廠價格環比漲幅幾乎均為零增長;從用工看,2013年第四季度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數同比增長1.8%,與上季度基本持平。
“經濟運行的平穩程度是歷史罕見。”潘建成對此表示,當前,總體經濟體現在“穩”,在全球經濟處于低速增長區間,美、日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及印度等主要發展中經濟體增速均遠低于中國的情況下,工業景氣指數維持平穩走勢來之不易。
數據顯示,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連續7個季度浮動在7%~8%區間,工業生產者價格連續3個月變動為0,工業GDP增速繼續保持平穩。
潘建成表示,這些數字的背后實質上是發展結構的優化,與消費相關的行業景氣指數在上升,而與資源相關的景氣指數在下降。經濟平穩增長,可以避免因大起大落帶來的資源的過度消耗與過度閑置的惡性循環,避免政策的頻繁變動增加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對企業經營的不利影響,為改革和轉型提供相對寬松的經濟運行環境。但是,工業經濟運行仍存在諸多下行壓力,產能過剩、需求不足仍是制約當前工業增長的首要問題。“鋼鐵等行業累計的過剩產能很難在短時間內消化。”潘建成說。
他認為,保持工業平穩向好增長,減少波動,須在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基礎上,加大改革轉型力度;繼續提高市場化率,積極推動民間投資,促進市場化程度向改革預期轉變,保持制造業健康發展。過去,工業經濟之所以能夠長時間保持高位平穩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國家相關穩增長政策以及釋放企業活力的改革舉措。中經產業景氣指數雙曲線監測結果則顯示,進一步剔除政策等隨機因素后,2013年第四季度,中經工業景氣指數略有回落,比未剔除隨機因素的指數值低1.6點,兩者之差比上季度擴大了0.2點。從全年景氣走勢看,剔除隨機因素的工業景氣指數持續低于未剔除隨機因素的指數值。這表明,相關政策與措施對于工業平穩增長產生了積極作用。在過去的一年,工業效益狀況好轉,工業利潤增速明顯提升,整體運行質量在改善。同時,消費類、裝備制造等行業加速發展,“兩高”行業的擴張逐步得到遏制,工業結構得到不斷優化。
根據報告,展望2014年,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依然良好,加上國內外各種有利因素不斷累積,工業經濟穩中向好勢頭仍有望延續。預計,2014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中經工業景氣指數分別為95.2和95.3,工業景氣度趨于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