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在理事(擴大)會上舉行中國鋼鐵工業慶祝改革開放40年活動,這40年非同尋常,值得回首,值得遠望。在這里,我對中國鋼鐵工業改革開放40年作一個簡要的回顧。
這40年如雄關漫道,又似彈指一揮,40年風雨彩虹,40年山河巨變!
這40年,中國經濟社會蓬勃發展,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莊大道!
這40年,幾百萬中國鋼鐵人以鋼鐵報國的初心、鋼鐵強國的宿愿,勇立改革潮頭,不失時機,迎難而上,用不懈的奮斗創造了世人矚目的偉業,催生了中國鋼鐵工業的崛起、強大,為強國富民立下了汗馬功勞!鋼鐵40年蕩氣回腸!
鋼鐵人紀念這40年,有著太多的回憶,有著數不盡的鮮活精彩故事,有著眾多歷史性的豐功偉績。每一個企業都能夠寫出很厚的史書,每一個人都會有豐富的回想、聯想和深度的思考。年紀大的可以追溯到建國初期,年紀輕一點的可以追溯到改革開放起始,中國人可以追溯到更遠。不忘過去、珍惜現在、展望未來是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
新中國成立,毛主席感慨萬千,他說,我們用了二十八年時間辦了一件大事,把三座大山搬掉了,也就是頭上的問題解決了,下一步要解決腳下的問題了,解決腳下的問題任務還很重,建設我們這樣大的國家要花大的氣力。于是,中央決定用三年時間恢復國民經濟,這就是歷史上的三年恢復時期。
新中國成立初期,戰爭的創傷,一窮二白的家底,艱難困苦,百廢待興,帝國主義封鎖我們,敵對勢力極力扼殺我們,美國1950年6月又發動了朝鮮戰爭,美國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保衛政權和建設國家要做的事太多。
國家建設需要鋼鐵,造機器搞工業化需要鋼鐵,保衛新中國國防需要鋼鐵。新中國的開國領袖們對中國鋼鐵的定位,對中國鋼鐵的高度重視,堅決把鋼鐵搞上去的親力親為,給鋼鐵人留下了永遠不會忘懷的記憶!是他們打下了中國鋼鐵工業的歷史基石,也打下了中國經濟的基石。
國家從“一五”計劃發展鋼鐵工業,156項蘇聯援建項目中投資額的近一半是鋼鐵。從地質找礦開始,到開礦選礦、耐火、焦化、炭素、鐵合金、再到冶煉、軋制、品種開發,從勘察、設計、到施工,再到機修、科研、高校配套,中國鋼鐵工業是國家最早建成的完整的工業體系,無論當時還是長遠都是了不起的戰略布局。在當時極端困難條件下,重整破碎的經濟,起步工業化進程,5億人吃飯,國家沒有錢,只能先花在刀刃上,“工業以鋼為綱、農業以糧為綱”在那個時代理所應當的是英明的國策,后人沒必要再自作聰明地評頭品足,集中力量辦大事至今是中國的優勢。
中國為什么國有企業比較多,主要成因是那時民間沒有力量建工廠,只能靠國家聚資建鋼廠,現在西方想把中國國有企業問題政治化,沒有意義,他們還沒有讀懂新中國的歷史。
對1958年大煉鋼鐵有眾多評說,鋼鐵人必須清楚,中國有30多個大鋼廠是1958年建立的,這些鋼廠至今是中國鋼鐵的主力軍,而且這些鋼廠在產業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1958年建的安陽鋼廠、邯鋼、南鋼、柳鋼、酒鋼、三明鋼廠、湘鋼等等都是鋼鐵脊梁的棟梁,沒有這些大鋼廠,就沒有今天的鋼鐵工業。一說58年大煉鋼鐵幾乎一無是處,我們不回避當時的亂象和不講科學,但是,58年建的這些大鋼廠們自有自己的評說。
想當年的“三皇五帝十八羅漢”,包、武、太,上、天、唐,以及土洋結合、大中小齊抓并舉,都是當時發展的需要。歷史總是帶有鮮明的階段性特點,帶有當時經濟水平的特征,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才是正確的思維觀念。無論如何,新中國鋼鐵史不會忘記歷盡艱辛的幾百萬老一輩鋼鐵前輩們!
在那個艱苦創業的年代,鞍鋼擔起了長子的責任和重擔。以驚人的毅力和速度恢復了鞍鋼生產,以兄長的擔當支援全國,作出了無私的奉獻。大批鞍鋼人攜妻帶子奔赴全國各地,鞍鋼的口音和血統至今還留在四方,不但是人力、物力、技術、裝備的支持,還把孟泰精神帶到了祖國四方。孟泰精神在那艱苦創業的時代是何等的難能可貴,孟泰精神也是行業精神的代表,光大至今。鞍鋼人創造的《鞍鋼憲法》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評價。鞍鋼在改革開放中的老企業改革、改造,鲅魚圈的建設,在行業具有代表性。鞍鋼又在近些年戰勝了種種困難,再顯英雄本色,新時代鞍鋼又涌現出郭明義精神,鞍鋼是個有深厚歷史底蘊的鋼鐵巨人,她依然站立在鋼鐵巨人的前列!
很多人對改革開放的起始記憶猶新。鋼鐵人不忘從“三打兩千六”談起。在那經濟匱乏的時代,國家提出了年產2600萬噸鋼的要求,冶金部大樓晝夜燈火通明,各鋼廠挑燈夜戰,從1974年到1976年,三年卻沒有打下2600,歷史上有三打祝家莊,近代史有四戰四平,我們到1977年四年也沒有打下2600。一方面是當時生產力確實低下,離不開人抬肩扛,另一方面是當時不具備集中精力搞經濟的環境,天天搞運動。另外,冶金部原有的鋼廠和企業在“文革”中全部下放,變為雙重領導,冶金部管產、供、銷,領導班子實行雙重管理,冶金部直屬的只剩下當時在建的攀鋼和舞陽。
直到1978年,才交出年產鋼3178萬噸的答卷。這3178萬噸鋼是從建國時的15.8萬噸干上來的,30年苦戰,實屬不易。但這3178萬噸鋼只占當時世界鋼產量的4.4%,改革開放中,中國鋼產量占到世界50%以上,成為難以解讀的天方夜譚的巨變!
世界鋼鐵的這半壁江山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改革開放又筑起了中國的鋼鐵長城!誰能想到中國能產這么多鋼?誰能想到中國每年能消費這么多鋼?反之,如果沒有這么多鋼,靠進口鋼材怎么能建成現在的中國,我們看到那么多高樓大廈,鐵路,橋梁,似乎沒去想是用鋼鐵堆起來的。誰能解讀中國經濟之大、中國鋼鐵之大和她們的底蘊之深?讓他們去猜吧,去刮目相看吧,去對這個新的金字塔探秘吧。
中國鋼鐵占全球半壁江山,工業化水平躋身世界前列,原因是什么?是中國鋼鐵工業在改革開放中選擇了一條正確的路線,那就是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軌跡,以滿足祖國需要為己任,奮發圖強,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鋼鐵人用鋼鐵精神和不懈奮斗,獨立自主地創造了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偉業,我們為此而自豪,我們可以以此欣喜地告慰先人,我們能自信地面對世人,我們會自豪地傳給后人!
改革開放打開了中國鋼鐵追趕世界腳步的大門。改革開放使城市有了深圳,鋼鐵有了寶鋼,黨中央決定建設寶鋼,從裝備、技術到管理,跨越式地提升了中國鋼鐵工業的現代化水平。從改革開放開始,鋼鐵人就奮勇爭先,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涌現出一批著名企業和改革開放的名將。
寶鋼有黎明同志,他從鞍鋼出來后干過兩個大鋼廠,先是攀鋼,那是國家三線建設的一顆明珠,在國家重要的釩鈦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上功勞卓著,在冶金部時期相當輝煌,這里我們也不忘趙忠玉同志;之后是寶鋼,從建設,到生產,到管理,黎明同志的組織領導、管理理念和戰略思維至今還是寶鋼的遺產。
首鋼有周冠五同志,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創造了首鋼經驗,首鋼經驗開創了鋼鐵企業大踏步改革的先河,行業影響很大,首鋼的技術改造使首鋼的產品和首鋼的名字一樣響亮,當時首鋼布局的戰略性調整至今仍具有前瞻性眼光。后來首鋼進行的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鋼廠搬遷,首鋼流程再造和產品更新換代,及其很快跟上的技術進步,又使首鋼鳳凰涅槃,首鋼的發祥地石景山也會越來越美麗,是在改革開放中打造了一個全新的首鋼。
武鋼有黃墨濱同志,黃墨濱同志是從延安出來的干部,當過唐鋼的經理、太鋼的經理、包鋼的經理,他去武鋼任經理是黨中央采納冶金部建議后決定的,武鋼一米七是“文革”中黨中央決定引進的最大最先進的鋼鐵項目,尤其是冷軋、硅鋼和連鑄連軋,武鋼的建設和管理事關重大,黃墨濱同志到武鋼是從企業整頓著手的,對武鋼“文革”后撥亂反正的整頓,對武鋼建設,對武鋼管理高標準嚴要求,達到了行業領先水平,武鋼質量效益型發展道路提出得最早最系統,黃墨濱同志治理的武鋼出了成果,也出了人才。
40年來,鋼鐵行業涌現出一大批優秀企業和優秀企業家,他們是改革開放的積極響應者和開拓者,是創造鋼鐵財富的突出貢獻者,他們的名字和他們所領導的企業給行業留下了歷史的記錄。
改革開放首先是人的思想的解放,要靠政策的支持,干部隊伍建設和組織上的保證。解放思想大討論在當時思想混亂、資產階級自由化嚴重、中國向何處去的抉擇時期,引導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革,是“文革”后中國人又一次覺悟和覺醒,奠定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理論基礎。
改革開放靠先驅者帶頭,靠各級領導班子,特別是主要領導人的開拓引領。黨中央在改革開放初就及時提出了領導班子建設實行“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四化”方針,鋼鐵行業按照“四化”方針對領導班子進行了大規模調整,解決了領導班子年齡結構老化問題,知識結構的文化程度低、業務干部少和專業不配套問題,精簡了班子成員,理順了黨政關系,解決了一些班子不團結問題,軟、懶、散問題,為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的組織保證。
改革開放40年,中國鋼鐵工業取得了驕人的成就。我們的裝備、技術水平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從買二手設備開始,到引進、消化、吸收、集成到創新制造,我們有了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冶煉、軋制設備,裝備現代化極大地發展了生產力,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我們的工藝流程優化打造了全流程特大企業的樣板,我們的技術進步,技術改造,以及全連鑄帶來的技術革命,和從礦山到冶煉、軋制新技術的大量采用和推廣,促進了品種、質量的提高,提升了中國鋼鐵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從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到重視知識、重視人才,到產學研機制的建立,注入了科技進步的動力。
企業的改革,機制體制的改革,三項制度的改革,三支隊伍的建設,企業管理的不斷創新,激發了企業的活力。
改革開放孕育催生了一大批民營企業,他們在鋼鐵工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國營、民營、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大集團的組建,匯成了雄壯的鋼鐵大軍,改革開放是鋼鐵強國的法寶。
建設強大的鋼鐵工業,離不開強大的鋼鐵建設大軍。從勘察、設計、到施工,冶建隊伍應運崛起,設計能力,裝備技術水平,施工質量和效率達到空前高度。同時,上游的原輔料系統,機器設備系統都對鋼鐵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足夠的支撐。
我們改革開放是在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是在克服困難中前進的,我們在改革開放中始終閃耀著自力更生的光芒。沒有哪個外國教師爺仙人指路,而今就更沒有必要對我們指手劃腳。我們虛心地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加強交流,我們反對別有用心地拿中國鋼鐵說事。
改革是需要成本和付出的,鋼鐵人為改革付出了很多,是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改革是需要黨組織保駕護航的。這40年,鋼鐵行業在黨的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鋼鐵企業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企業文化建設全面加強,職工隊伍素質、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
我們在改革開放中洗干凈了“傻、大、黑、粗”的面孔。企業高度重視節能環保,正向超低排放努力,我們有了成批的最干凈、最漂亮的鋼廠。
回歸鋼鐵工業改革開放40年走過的軌跡,是一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我們經過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全過程,從計劃經濟到“雙軌制”,再到市場經濟,鋼鐵行業的市場化程度是最高的。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節點都有鋼鐵企業改革、管理的典型和不斷創新的經驗,模擬市場時邯鋼有劉漢章和“邯鋼經驗”,全國學習推廣。市場化的擴大企業自主權,企業改革,改制重組,上市,“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開放戰略,以及經營模式的現代化與國際化,鋼鐵一路走來,證明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是我們正確的選擇。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上,我們經歷了攻堅克難、厚積重發的歲月征程。我們的起步是艱難的,我們的腳步是堅定的。
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經過長期積淀,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中國鋼鐵工業迎來了高速發展機遇。鋼產量連續突破2億噸、3億噸、4億噸,強有力的支撐國家建設快速發展的需要。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我們能沖上去,我們無愧于國家和人民。
2005年,我們實現了鋼材進出口基本平衡,結束了多年鋼材進口大于出口的歷史。改革開放初的1978年,中國鋼材進出口相抵后凈進口鋼材842萬噸,相當于當時國內鋼材產量的38%,進口鋼材用匯額占全國出口創匯額的30%,而且是發生在中國外匯奇缺的年代。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實現鋼材進出口基本平衡是中國鋼鐵人奮爭半個世紀的重要拐點。
我們經受住了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由美國引發的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了災難,中國也深受其害,中國在應對危機中努力救市,奮力抗爭,為世界經濟做出了貢獻。
中國鋼鐵工業在應對金融危機中與祖國風雨同舟,有力地保障了國家應對危機和國家抓住機遇快速發展的需要。
金融危機以來這10年,是中國鋼鐵史上不可忘卻、值得認真總結的10年。這10年是我們受國際環境沖擊大,在國際競爭中嶄露頭角的10年;是在得失中再整旗鼓,以利再戰的10年。這10年我們經歷了金融危機初的2008年和后危機時的2015年兩大嚴峻考驗。我們在這兩年坐過兩次驚心動魄的“過山車”,兩度大起大落,既實現了平穩落地,也留下了內傷。
第一次是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初。鋼產量和效益斷崖式下滑,帶有恐慌性。政府投巨資救市,于是,2009年國內鋼材需求增加了近1億噸,鋼廠又開足馬力,增產近6500萬噸,少出口近3500萬噸,解決了國家燃眉之急,使國家的投資沒有花在進口鋼材上,國家和行業兩全其美。接著,國家進入了高速發展期,對鋼材需求也高速增長,鋼產量就連續突破5億噸、6億噸、7億噸。我們有幸度過了危機,也留下了產能嚴重過剩的隱患,成為我們最大的內傷。
鋼鐵產能嚴重過剩主要發生在金融危機期間,鋼產量由4.8億噸突破了8億噸。進口鐵礦石也乘機漲價,一度超過180美元/噸,礦價嚴重背離價值,鋼廠在盈虧邊緣掙扎,平均銷售利潤率在2%以下,處于積重難返的尷尬局面。產能過剩成因復雜,一言難盡。產能過剩還給我們留下了另一大內傷,就是大規模的擴產投資使資產負債率升高,全行業平均資產負債率由之前的50%多突破了70%,造成了后來多年為銀行打工的被動局面。
第二次是2015年的最低谷。后危機肆虐,全球經濟不景氣,需求進入低谷,中國經濟放緩,需求減弱使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水落石出。2015年全行業嚴重虧損,平均一噸鋼虧損140元。開始時有的講民企國企不一定誰先死,也有的講虧得還不夠,再虧下去才能死一批。但到了2015年底這些話就少了,因為都活不下去了,連寶鋼、鞍鋼也是靠股份老母雞下蛋。行業不景氣,市場秩序也混亂,有的靠降價保市場,要市場不要效益,但到了都賠不起了的時候,才明白惡性降價競爭從理念到行為是何等的荒唐!
這一次我們的內傷是失血過多;外傷是2015年被迫超過了1億噸的鋼材出口在國際上引來很多麻煩,包括被“雙反”和拿產能過剩大做文章。
仔細想一想,10年中全球經濟動蕩起伏,以及我們留下的產能嚴重過剩的內傷,與美國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有不可忽視的前因后果關系。
兩次“過山車”后也使我們痛定思痛。第一,平穩運行比坐“過山車”好。所以,近幾年我們為平穩運行采取了很多措施,把平穩運行作為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礎,這也是我們以后高質量運行的底線。第二,要醫治創傷,恢復健康,把“去產能”、“去杠桿”放在了重中之重。“去杠桿”是防范金融危機的護身符,應納入企業戰略。第三,要增長國際競爭的才干和實力,認真實施高質量發展戰略,不管風吹浪打,堅決把自己做強。
2015年的低谷之后,為迅速走出困境,我們一手抓住了“去產能”,一手抓“多措并舉增效益”,千方百計穩運行。企業的本職是創造財富、創造價值的,效益是企業的生命。在增效益中我們破除了效益不好完全歸結于產能過剩的思維定式,堅決地爭取了鋼材價格的合理回歸,優勢企業必須增強主導價格的能力,區域自律和行業自律必須加強,我們采取了各種措施增效益,我們堅決地凈化了鋼材市場,我們堅決地凈化了多年難以解決的進口鐵礦石市場秩序。
黨的十八大以來,鋼鐵行業的最大變化是進行了從規模效益向質量效益發展方式的重大階段性轉變。這個重大階段性轉變源自于國家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前置考量;源自于國民經濟為此進行的戰略性調整和需求結構的變化升級;源自于鋼鐵生產由快速增長期進入了峰值平臺期的階段性變化。在這階段性轉變的重要節點上,鋼鐵行業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部署,率先進行了以化解過剩產能為突破口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鋼鐵“去產能”是多年沒有解決的、根除頑疾的一場硬仗,是一項捅“馬蜂窩”的工作。中國有過“控產量”的教訓,沒有“去產能”的經驗,外國“去產能”也是教訓多于經驗。這個決心怎么下,怎么組織確保,各種干擾怎么排除,只能靠中國人自己。于是,“去產能”在謀后而動上下功夫作了功課,包括相關政策的制訂。
從2015年四季度開始,鋼鐵協會就著手準備行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建議的材料,馬凱副總理看了鋼協的材料說,多年沒有看到行業這么詳實的報告了,內容詳實,建議可行。
黨中央、國務院對鋼鐵“去產能”高度重視,組織領導有力,取得重大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對“去產能”的對象選擇精準。遵循了淘汰落后、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則,不搞任務平攤,依法依規打擊違法違規產能,徹底清除“地條鋼”。
鋼鐵“去產能”從中央到地方、到行業、到企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效果之明顯,得到了國內國外廣泛認可。鋼鐵協會作為“去產能”部際聯席會成員,積極發揮作用,先后派出600多人次的專家參加檢查、督查、驗收工作。鋼鐵“去產能”解決了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優化了產能結構,奠定了我們轉型升級良好的基礎。鋼鐵行業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從2016年以來連續三年跨進了三大步,2018年是行業運行最平穩、效益最好的一年,優勢產能得以發揮,產需基本平衡,企業效益可觀,我們踏上了高質量發展的征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高度評價“去產能鋼鐵協會功不可沒!”、“鋼鐵協會是行業協會的楷模”。
中國的快速崛起引起了西方的警惕,美國帶頭給中國鋼鐵找麻煩,在應對美國挑起的貿易爭端中,中國鋼鐵行業態度堅決,底氣足,取得了應對美鋼聯“337”指控的完勝,顯示了中國鋼鐵在國際競爭中大國鋼鐵的氣度和實力。
對中國鋼鐵工業的未來,鋼鐵行業制訂了《中國鋼鐵工業轉型升級的戰略和路徑》,作為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進行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思路。我們將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能結構的深層次問題,產業布局和區域布局的過于集中問題,產業集中度低的問題,企業的資本結構優化問題,企業自身的結構調整、體制機制和激勵機制創新,混合所有制的推進,企業的環保治理與城市共融等等,都需要在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中解決。
無論是我們自身需要,還是與世界同行相比,科技自主創新問題更為突出,是我們現在的弱項,也是決定未來的關鍵。我們還欠缺引領世界科技創新的能力;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問題是用戶反映最多的問題,努力了多年不少企業還沒有解決好,高質量發展在產品質量穩定性上應該先有個明顯進步;新材料的研發還比較艱難;智能化生產核心技術需要攻關;真正有科技創新能力的企業還不多,包括人才和技術的儲備,產學研結合的體制機制改革還沒有到位;我們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與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兩個問題同時存在。企業是出產品的,企業競爭很大程度體現在產品上,是產品品質、信譽和服務的競爭,也是企業效益的競爭。這就要求我們在改革創新中更加重視科技自主創新,更加重視自身產品的競爭力。
我們要做的事很多,不是急于求成能做好的,需要時間,什么時間重點抓什么要有個科學的安排。企業要在百舸爭流中找準自己的位置,發揮自身的優勢。我們在前進中難免遇到阻力甚至莫名其妙的干擾,國際環境也在變化之中,都需要認真應對,擔當作為。
中國改革開放潛力巨大、市場廣闊,誰無視中國這個最大的鋼鐵生產市場和最大的鋼鐵消費市場,那是戰略思維的誤判。
我們仍處在工業化進程中,工業是拉動中國經濟的主發動機,重化工是經濟大國的重要標志,沒有先進制造業就跨不過中等收入陷阱,這些都是我們鋼鐵報國、鋼鐵強國的動力。
在大環境上,國家幫助我們解決了產能嚴重過剩問題,以后很多事情要靠我們行業和企業自身努力,我們除企業努力外還要加強行業自律,我們必須積極探索形成有效管用的行業自律機制。
我們對現在和未來都充滿信心,也深感任重道遠。我們有過諸多應對困難的歷練,需要高質量發展的積淀。習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回答和解決了中國怎么辦的問題,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體現了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經濟形勢的分析及對策的精準。這兩個會議是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思想再動員和戰略、策略的部署,在2019年比2018年情況更復雜的情況下,我們更有信心志在必得!
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以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為法寶,百尺竿頭,追求卓越,中國鋼鐵工業一定會既大又強,一定能實現我們更加美好的明天!
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