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4年的南山儲水槽重新啟用后,鞍鋼本部廠區新水系統布局更加合理,并且實現小時減量供應200至300噸,外排水量也相應減少,節水減排成效初顯。
年近九旬高齡、已經“退役”4年的南山儲水槽近日“重出江湖”。經過鞍鋼股份能源管控中心修繕改造后,這個“退役老兵”重新派上用場,成為鞍鋼本部廠區新水系統布局東南的重要“站點”,為鞍鋼的節水減排作出了新貢獻。
南山儲水槽始建于日偽時期,總儲水量可達兩萬立方米。2014年年底前,儲水槽主要作為鞍鋼本部廠區凈環水系統的高位水池,起到系統調壓及保安作用。2014年后,隨著鞍鋼水系統優化改造,運行了近一個世紀的儲水槽停用,暫時退出了“歷史舞臺”。
鞍鋼本部廠區新水管網上共有3座泵站負責向整個廠區輸送新水。由于泵站的地理位置集中分布在廠區的西部和北部,遠離泵站的位置水壓較低,造成整個新水管網水壓呈現西高東低、北高南低的不均衡局面。為確保管網末端用戶用水需求,供水泵組不得不維持較高壓力,一方面增加了能耗,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管道爆管、管網漏水幾率。
南水儲水槽恰好位于廠區東南,與供水泵站四水站之間存在一定的地理落差。能源管控中心創造性地重啟閑置4年的南山儲水槽,改善當前新水管網布局不均衡問題。改造后,南山儲水槽相當于在廠區東南部位增設的一個臨時“泵站”。用電波谷時,由四水站通過專用管線向其供水、蓄水;波峰時,利用落差產生的勢能,南山儲水槽新水自流“反哺”至新水管網,既保證了末梢用戶的用水需求,又為新水管網的整體降壓創造了條件。
改造后,鞍鋼本部廠區新水系統給西、北、東南方向均有供水“站點”,布局更加合理。由于水壓更加均衡,新水系統實現了小時減量供應200至300噸,外排水量也相應減少,節水減排成效初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