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7日,自然資源部官網披露《制定實施2019年住宅用地“五類”調控目標的通知》。明確住宅用地消化周期超36個月將停止供地。
通知要求,地方在制定實施2019年住宅用地分類調控目標時,地級以上城市、地州盟所在地和百萬人口以上縣(縣級市)要根據商品住房庫存消化周期(截至2019年3月),結合本地土地市場實際,切實優化住宅用地供應,實施差別化調控政策,在上年住宅用地供應分類調控目標基礎上,調整確定2019年住宅用地供應“五類”調控目標。其中,消化周期在36個月以上的,應停止供地;36至18個月的,要適當減少供地;18至12個月的,維持供地持平水平;12至6個月的,要增加供地;6個月以下的,要顯著增加并加快供地。
據了解,住宅用地供應“五類”調控目標指的是住宅用地供應顯著增加、增加、持平、適當減少、減少直至暫停等五種住宅用地供應情況。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分析認為,此次自然資源部再次重申針對土地供應的調控措施,主要和全國庫存不均衡有關。目前,大部分城市有增加土地供應的需求。3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51646萬平方米,環比減少605萬平方米,庫存數據創最近61個月的最低。3月份單月去庫存605萬平方米,也是最近6個月的高點,市場再次活躍。
張大偉表示,近期樓市出現波動,部分熱點城市調控政策再次出現加碼現象。長沙、北京、合肥、深圳等城市最近再次發布收緊調控。自然資源部的政策中未明確哪些城市應該增加供應。由于消化周期的指標數據很難確定,因此很難推斷增加供應的城市名單,政策落地效果需要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