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庫存”到“拼質量”轉變
談到PPP政策調整,不得不提2017年的“清理”措施。2017年11月10日,財政部發布《關于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管理的通知》(業內稱“92號文”),要求啟動對總投資超173萬億元的萬余個PPP入庫存量項目進行集中清理,清退不合規項目。此次清理中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退庫項目達2330個。
2018年下半年,PPP政策層面開始回暖。10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保持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101號)提出,保持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并鼓勵社會資本通過PPP模式投入補短板重大項目;11月財政部《關于印發政府會計準則第8號——負債的通知》(財會〔2018〕31號)提出,同時具備“現時義務+可靠計量”特性,才符合認定為負債的基本要求。
日前,江蘇省財政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財政監督的意見》,要求各市縣主動履行在PPP項目全生命周期中的財政監督職能,確保PPP模式持續高質量發展。此前,山東、湖北、山西等地也紛紛出臺文件圍繞加強PPP項目績效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確要求。
有專家認為,經歷了2017年以來“最嚴清理”和大力度規范后,我國PPP發展正加速邁入“拼質”階段。
“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區域性PPP市場,PPP模式已成為我國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抓手。”財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在此前舉行的中國PPP學術聯盟2019年第一次會議上表示,世界銀行《2018年度PPP采購報告》指出,在全球135個國家中,中國PPP改革制度和實踐處在全球中上等水平。
財政部PPP中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4月末,全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管理庫項目累計8921個、投資額13.5萬億元。其中,落地項目累計5637個、投資額8.6萬億元,落地率63.2%,環比上升0.5個百分點。
探索建立績效考核體系
“湖北省正積極探索PPP項目績效考核體系。”湖北發改委相關負責人透露,比如,湖北省荊門市從考核對象、主體、目的、內容、方法、指標設定等九方面,系統地對PPP項目績效考核機制加以規范。
今年以來,在各地的PPP管理實踐中,“績效”成為一個關鍵詞,各地在PPP績效考核方面也在不斷加強探索。
比如,今年4月山西省財政廳發布《關于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全生命周期績效管理的通知》,提出強化PPP項目績效評價結果剛性約束,形成績效評價結果與財政支出相掛鉤的機制,實現按效付費。山西省臨汾市制定PPP項目績效控制工作流程,對項目投資、施工管理、運營維護、轉讓移交等各個階段進行全程監督審計,規范整個投資建設過程。
今年3月,山東決定在全省開展PPP“績效管理年”活動,引導PPP項目各參與方強化績效理念。青海要求加強PPP常態化管理,最大程度發揮項目預期績效。
“PPP不是一個單純的融資工具,而是一項綜合性的改革舉措。國家推廣PPP的目的,是要通過引入市場資金、資源和機制,優化資源配置、轉變政府職能、激發市場活力,讓專業人干專業事,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財政部金融司副司長董德剛在不久前舉辦的全國財政系統PPP政策及業務培訓班上表示,應堅持做“真PPP”。
今年3月份,財政部《關于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規范發展的實施意見》發布后,各地進一步加強入庫審核和規范管理,持續清理不合規項目,4月份共清退項目64個、涉及投資額786億元;新入管理庫發布項目142個、投資額2008億元。
今年以來,各地PPP項目入庫更趨嚴格審慎,這也為提升PPP項目質量進一步筑牢了基礎。今年4月底,廣東省財政廳在公布2019年1月份PPP項目入庫審核情況時,提出廣州市黃埔區、江門市本級、江門市新會區、梅州市興寧市、陽江市高新區在個別年份全部PPP項目支出責任占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已超過7%,給予風險提示,并要求這些地區市級財政局督促項目所在地加強財政風險防控,審慎開展新建PPP項目。
此外,在嚴格審慎管理的同時,各地的PPP實踐也不斷創新。近期杭衢鐵路(建衢段)項目全線開工,該項目采用PPP模式,PPP范圍內總投資額214.85億元,通過“PPP+EPC”公開招標、“PPP+土地綜合開發”投融資等方式,有效保障了項目快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