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月份,受全球經濟回暖和各項支持船舶發展的政策逐項落實、船東為優化船型加大拆舊造新力度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船舶行業新船成交量和手持船舶訂單大幅增長,各項經濟指標也止跌企穩實現同比增長。日前,《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記者了解到,在廣東地區,一些公司新承接的來自船廠和海工裝備企業的外委加工訂單開始多起來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全面實施海洋戰略,發展海洋經濟。有業內人士表示,從種種跡象來看,造船行業即將復蘇,海洋工程裝備行業的發展勢頭也將繼續增強,這也有望帶動相關鋼材產品的市場需求。
造船用鋼需求釋放還需時間
數據顯示,今年1月~2月份,全國造船完工41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7.2%;承接新船訂單1808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59%。2月底,手持船舶訂單1449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6.4%,比2013年底增加10.6%。
“從新接訂單情況來看,廣東造船行業2014年的情況還會好于2013年。雖然造船業是產能過剩的行業,但廣東的造船企業在發展中注重錯位發展,沒有一哄而上爭規模。像廣船這樣的大型企業,主要承接5萬噸、6萬噸的大船,而中小企業則去接一些小噸位的船、挖沙船等,也有不少訂單。另外,一些訂單儲備較充足的大型船廠船位緊缺,部分訂單已轉向中小船廠,像廣東清遠地區的一些小船廠現在也是訂單飽滿。”廣東省船舶工業協會的負責人何鐵認為,造船行業的形勢會越來越好,船用鋼板需求會有小幅回升,鋼板價格也有可能適度回升。從全國的情況來看,2013年全國造船行業消耗船用鋼板接近1000萬噸,2014年預計會增加30%,達到1300萬噸。船板價格則預計會有10%左右幅度的上漲。
另外,《中國冶金報》記者了解到,已經開始實施的《“十二五”期推進全國內河船型標準化工作實施方案》明確規定,到“十二五”末,標準化船舶要占到內河運輸船舶總噸位的50%以上;全國內河船舶平均噸位要達到800載重噸。該方案提出一系列措施,鼓勵現有老舊高耗能船舶提前退出航運市場,這也將為中小船廠帶來可觀的新增訂單。據統計,廣東省2013年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工作,淘汰老舊小型船舶500艘,共計13萬載重噸;新增和改造400艘船,共計60萬載重噸,船舶平均噸位已超過1500載重噸。可以預見,未來幾年,隨著航運市場緩慢復蘇,船東淘汰老舊船舶必然會創造新造船需求,帶來一批新造船訂單,中小船廠的船用鋼材需求也將增加。
針對2013年新造船市場日趨活躍的特點,業內人士也表示,船企從新接訂單到交船會有長達2年~3年的訂單周期,在這個訂單周期內也可能會有一些意外出現。如預期形勢不好,船東營運需求和接船意愿不強,不排除會有船東棄船或有意阻礙生產進度惡意拖延生產和交船節點的現象。
據介紹,目前造船業雖然訂單較多,但其中有部分新船訂單的增加不是因為國際經濟、海運市場復蘇拉動,而是“抄底”心態促使船東在船價的谷底投放訂單,投機造船、賺取差價。如果航運市場遠期不能出現預期的好轉,風險就會隨時出現,船企和鋼企對目前新船訂單的增加都應保持一份清醒。從現在船企新接訂單情況來看,航運市場似乎已經出現微弱復蘇,但這種復蘇要從航運傳遞到造船,再從造船傳遞到鋼鐵,卻還需要耐心和時間。
海洋工程裝備用鋼需求將增長
“從新接訂單和本企業得到的網上詢價情況來看,2013年和2014這兩年海洋工程裝備建造市場的訂單不少,但價格要低于2006年~2008年。”廣東粵新海洋工程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秘書李淑欣認為,近年來,國內船企紛紛轉向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市場,該領域市場低價競爭的情況愈見明顯。
中船協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承接各類海洋工程裝備訂單超過180億美元,約占世界市場份額29.5%,比2012年提高16個百分點,已超過新加坡,位居世界第二;新承接各類海洋工程平臺共61座和1艘鉆井船,其中自升式鉆井平臺49座,占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廣東的一些公司這幾年的接單情況都不錯。2014年,隨著這些海洋工程項目的逐步開工,其用鋼需求也將實現增長。
海洋工程裝備所需要的鋼板對產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很高,根據結構類型和服役條件選用不同強度級別的鋼材,其中主要以低碳鋼和高強度船體用結構鋼為主。海工裝備的用鋼量比例相比普通船舶少很多,比如鋼板在海洋工程裝備的成本中只占8%~10%。但業內人士表示,雖然需求總量不大,但是海工產品撤單情況較少,市場需求穩定,利潤相對較高。所以,建議我國有條件的鋼企要看準市場,推進海洋工程裝備用鋼的研發與生產,以開拓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