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5日晚上8點,在永鋼技術處、機動處以及軋鋼廠多名干部職工的注視下,線材二廠試軋的150方坯順利通過全線。至此,困擾了7年的一個技術難關被攻破。大家的臉上洋溢出了燦爛的笑容。
難題,如鯁在喉
線材二廠2005年3月投產時,是按照軋制130方坯的工藝設計的。2006年通過改造,由軋制130方坯擴大到了140方坯。這幾年,隨著軋鋼技術的進步和煉鋼條線設備的升級,線材二廠的這兩條生產線漸漸“落伍”。一方面,煉鋼廠使用的是150方坯連鑄機,為了配合線材二廠的生產,必須“特事特辦”,煉140方的鋼坯。這擾亂了煉鋼高效有序的生產節奏。另一方面,公司遇有鋼坯供需不平衡的狀況,需對外采購鋼坯,但市面上多為150方的鋼坯,140方的鋼坯來源非常局限,由此也導致線材二廠難以“吃飽開足”。
怎么辦?
有人提出,對線材二廠技術改進,將140方坯改為150方坯軋制。
但這樣操作,困難很大。當初130方坯改140方坯時,由于軋制負荷的增大,導致2#、3#齒輪箱運行狀態不佳。如果再改,加熱爐承受的重量必然增加,推鋼機的推動能力是否足夠?水梁的承載能力是否足夠?軋輥、軋輥軸承、齒輪箱等設備的承受能力是否足夠?一個問題解決不好,整條生產線就會受影響,風險可想而知。
解題,打破堅冰
去年底,各部門挖掘2014年的降本增效項目。軋鋼廠管理人員認為,短板就是潛力,降本增效,可以從那些老大難的問題下手。
碰巧,北方某廠26個道次的一條高速生產線從140方坯改成了150方。消息傳來,大家一陣激動。人家26個道次、單線的生產線可以改造成功,我們25個道次、雙線,按理說難不了多少,有例子借鑒,何不試試看呢?
隨后的一次會議,技術處、機動處、軋鋼廠的技術人員坐在一起交流,大家對技改的熱情都很高。
“這難題解決了,可是大把大把的效益啊!”
“我們試試吧,一起啃下這塊硬骨頭!”
“公司這幾年一直鼓勵技改創新,沒什么好顧慮的!”
“就算不行,也知道教訓在哪,我們年輕人就需要這樣鍛煉的機會!”
……
最終,大家定下來,集中精力,用2個星期時間把難題解決。
破題,化解成蝶
攻關的第一步,是技術論證。
先前擔心加熱爐承受不了負荷,推鋼機推動力不夠,軋輥、軋輥軸承、齒輪箱、電機等設備的承受能力不夠。那么,每項指標測算一下,看看到底行不行!
他們找到了北京鳳凰工業爐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仔細校核下來,現有的加熱設備基本都能滿足150方坯的軋制要求。這下,大家的心里更有底了!
隨后,由3個年輕的工藝技術人員,組建了攻關團隊,設計、落實項目改造。這些年輕人的積極性很高,也肯吃苦。有的查閱技術資料,連吃飯都忘了,筆記記了好幾本;有的在現場察看,一呆就是一整天,眼睛酸了點點眼藥水;有的下班后一碗泡面,在辦公室里繼續鉆研……最終,他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即重新設計粗、中軋孔型;結合近年來各機架間齒輪箱、軋輥的易損情況,通過核對軋制力來合理分布各機架的軋制力大小;對導衛進行優化和調整;通過改造集卷模式來控制成品包形。實際的結果,就是本文開頭的一幕。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現在,線材二廠螺8規格成材率比改造前提升了0.09%,產鋼量增加約3噸/小時;螺10規格成材率提升了0.07%,產鋼量增加約8噸/小時。
據了解,150方坯采用25個道次雙線軋制螺8這一項目,在國內尚屬首例,目前正在申請國家專利。
談到這次改造,軋鋼總廠廠長杜顯峰很自豪,“我始終覺得,科技創新是降本增效的源泉,現在行業形勢困難,我們還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創新上!”
難題,如鯁在喉
線材二廠2005年3月投產時,是按照軋制130方坯的工藝設計的。2006年通過改造,由軋制130方坯擴大到了140方坯。這幾年,隨著軋鋼技術的進步和煉鋼條線設備的升級,線材二廠的這兩條生產線漸漸“落伍”。一方面,煉鋼廠使用的是150方坯連鑄機,為了配合線材二廠的生產,必須“特事特辦”,煉140方的鋼坯。這擾亂了煉鋼高效有序的生產節奏。另一方面,公司遇有鋼坯供需不平衡的狀況,需對外采購鋼坯,但市面上多為150方的鋼坯,140方的鋼坯來源非常局限,由此也導致線材二廠難以“吃飽開足”。
怎么辦?
有人提出,對線材二廠技術改進,將140方坯改為150方坯軋制。
但這樣操作,困難很大。當初130方坯改140方坯時,由于軋制負荷的增大,導致2#、3#齒輪箱運行狀態不佳。如果再改,加熱爐承受的重量必然增加,推鋼機的推動能力是否足夠?水梁的承載能力是否足夠?軋輥、軋輥軸承、齒輪箱等設備的承受能力是否足夠?一個問題解決不好,整條生產線就會受影響,風險可想而知。
解題,打破堅冰
去年底,各部門挖掘2014年的降本增效項目。軋鋼廠管理人員認為,短板就是潛力,降本增效,可以從那些老大難的問題下手。
碰巧,北方某廠26個道次的一條高速生產線從140方坯改成了150方。消息傳來,大家一陣激動。人家26個道次、單線的生產線可以改造成功,我們25個道次、雙線,按理說難不了多少,有例子借鑒,何不試試看呢?
隨后的一次會議,技術處、機動處、軋鋼廠的技術人員坐在一起交流,大家對技改的熱情都很高。
“這難題解決了,可是大把大把的效益啊!”
“我們試試吧,一起啃下這塊硬骨頭!”
“公司這幾年一直鼓勵技改創新,沒什么好顧慮的!”
“就算不行,也知道教訓在哪,我們年輕人就需要這樣鍛煉的機會!”
……
最終,大家定下來,集中精力,用2個星期時間把難題解決。
破題,化解成蝶
攻關的第一步,是技術論證。
先前擔心加熱爐承受不了負荷,推鋼機推動力不夠,軋輥、軋輥軸承、齒輪箱、電機等設備的承受能力不夠。那么,每項指標測算一下,看看到底行不行!
他們找到了北京鳳凰工業爐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仔細校核下來,現有的加熱設備基本都能滿足150方坯的軋制要求。這下,大家的心里更有底了!
隨后,由3個年輕的工藝技術人員,組建了攻關團隊,設計、落實項目改造。這些年輕人的積極性很高,也肯吃苦。有的查閱技術資料,連吃飯都忘了,筆記記了好幾本;有的在現場察看,一呆就是一整天,眼睛酸了點點眼藥水;有的下班后一碗泡面,在辦公室里繼續鉆研……最終,他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即重新設計粗、中軋孔型;結合近年來各機架間齒輪箱、軋輥的易損情況,通過核對軋制力來合理分布各機架的軋制力大小;對導衛進行優化和調整;通過改造集卷模式來控制成品包形。實際的結果,就是本文開頭的一幕。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現在,線材二廠螺8規格成材率比改造前提升了0.09%,產鋼量增加約3噸/小時;螺10規格成材率提升了0.07%,產鋼量增加約8噸/小時。
據了解,150方坯采用25個道次雙線軋制螺8這一項目,在國內尚屬首例,目前正在申請國家專利。
談到這次改造,軋鋼總廠廠長杜顯峰很自豪,“我始終覺得,科技創新是降本增效的源泉,現在行業形勢困難,我們還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創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