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表示,當前我國經濟正呈現強勁回升態勢,要進一步增強政策針對性有效性,鞏固經濟穩步回升勢頭。宏觀政策重心要逐步轉向擴大國內有效需求,特別是著力在提振消費需求上采取更多措施。他認為,下半年,在國內疫情影響持續減弱、宏觀政策全面發力、市場預期不斷改善的情況下,經濟復蘇進程將明顯加快,全年經濟增速有望達到3%左右。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雖同比下降1.6%,但二季度同比增長3.2%,環比增長11.5%。對此,王一鳴表示,上半年我國在較短時間內扭轉了經濟下滑態勢,二季度以來經濟運行呈現逐月改善、穩步回升態勢,顯現出我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抗沖擊能力。
“不過也要看到,經濟恢復仍不平衡,供給端恢復快于需求端,制造業恢復快于服務業,投資恢復快于消費,中小微企業仍面臨較大困難,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王一鳴說,面對國內外多重風險挑戰,要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六穩”“六保”各項任務要求,增強政策針對性有效性,鞏固經濟穩步回升勢頭。
王一鳴指出,當前,國內供需恢復還不平衡,需求端恢復整體弱于供給端,疊加外需大幅收縮,使得彌合供需缺口的壓力增大。在需求端修復過程中,投資特別是房地產和基建投資恢復較快,消費特別是服務消費恢復相對滯后。要避免經濟陷入需求趨弱、庫存增加、供給擴張放慢的循環,宏觀政策重心需要從供給端加快復工復產、暢通供應鏈,逐步轉向擴大國內有效需求。
在他看來,疫情對消費者心理的影響可能會持續相當長時間,近幾個月來居民儲蓄大幅提升,這既可能是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預防性儲蓄增加,也可能是疫情防控帶來的被動性儲蓄提高。下半年擴大內需要著力在提振消費需求上采取更多措施,通過穩就業、保民生,加大對低收入家庭的補貼和消費刺激政策,提高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并加快餐飲、商場、文化、旅游等生活服務業復商復市,促進線上線下融合,推動消費需求加快回升。
此外,擴大國內有效需求,恢復市場主體投資信心也至關重要,要圍繞“兩新一重”,通過政府投入引導社會資本擴大投資,釋放投資潛能,促進投資穩定回升。
“從更長期看,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還要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力和優勢,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通過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循環,促進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王一鳴說。
王一鳴指出,越是面對困難挑戰,越要深化改革開放,發揮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依靠改革應對變局、開拓新局。要充分利用疫情倒逼改革的“機會窗口”,推動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解決深層次結構性體制性問題。
要著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落后過剩產能和“僵尸企業”的出清,使沉淀的生產要素配置到效率更高的領域。健全以公平為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激發民營企業的投資熱情。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建立健全競爭政策實施機制,推行國內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出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指導意見,深化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建立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掛鉤機制,推動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深化職務科技成果產權激勵制度改革,加快培育技術和數據要素市場,通過改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釋放經濟增長潛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此外,還要大力推動創新。王一鳴表示,疫情期間,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異軍突起,數字經濟展現出強大的抗沖擊能力和發展韌性。后疫情時期,全球必將迎來新一輪創新高潮,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將構建新的產業生態,重新定義全球分工和比較優勢,形成更強大的創新活力,并對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應順勢而為,加大數字技術研發力度,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和創新發展。這不僅將創造大量投資機會,有效擴大國內需求,還將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和增長極,有效拓展生產可能性邊界,突破經濟增長結構性減速,為經濟發展培育新優勢、注入新動能。
展望未來經濟走勢,王一鳴認為,下半年,在國內疫情影響持續減弱、宏觀政策全面發力、市場預期不斷改善的情況下,受到抑制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將加速釋放,經濟復蘇進程將明顯加快。下一步要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經濟在恢復中實現高質量發展,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可以預期,中國經濟在全球率先恢復,全年增速將明顯高于全球經濟增速,對全球經濟的引擎作用將更加凸顯。”王一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