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江蘇沙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黨委書記沈彬在致辭中指出,為響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三五”以來中國鋼鐵工業從頂層設計到落地生根,全面部署、積極探索行業的科技創新之路,并取得了卓越成績。一批工藝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綠色、智能、高效的現代化鋼廠嶄露崢嶸;一系列高端產品研發獲得突破,為“大國重器”提供有力支撐;在綠色、智能領域不斷取得突破。這些科技創新成果是鋼鐵工業的一筆重要財富,既是我們輝煌過去的紀念,也是我們邁向未來的積淀。
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在致辭中提到,鋼鐵工業是具有代表性的流程制造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支撐了制造強國的建設,科技創新在鋼鐵工業的發展進程中做出了重大貢獻。“十三五”以來,282項產品的實物質量達到國際同類品種實物質量,20項產品實物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總體技術裝備水平、自主創新能力、技術人員整體素質等方面都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但是中國鋼鐵工業仍然存在產能過剩、產業“單打獨斗”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創新體系、智能化和綠色化的道路上有所突破,利用好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帶來的機遇。
在隨后的頒獎環節,王運敏、毛新平、 劉正東、李衛、張躍、邵安林、岳清瑞、唐立新、謝建新九位院士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成就獎,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二期一步工程項目、山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日照鋼鐵精品基地項目、寶鋼廣東湛江鋼鐵基地項目(2030mm冷軋工程)三個項目共九家單位榮獲“十三五”鋼鐵工業創新工程獎。
會議期間,干勇院士、毛新平院士、劉正東院士分別針對智能制造、生態化發展以及核工程材料等領域作了精彩的主題報告。干勇院士在題為《中國鋼鐵行業智能制造發展趨勢》的報告中指出中國鋼鐵工業面臨著產能過剩、能源結構有待優化、同質化及低成本競爭等關鍵挑戰,智能制造是邁向鋼鐵制造強國的主攻方向。他還特別對鋼鐵冶金工藝智能化基礎理論、完善流程監測手段和基礎自動化水平、智能化生產運行與管理等進行了深入分析。
毛新平院士在題為《鋼鐵工業生態化發展戰略》的報告中從生態化布局、生態化工藝、生態化主體及生態化解決方案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分析與討論,指出我國鋼鐵工業面臨著能源消耗和排放總量大、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不夠合理、工藝流程和資源結構亟待優化、環保裝備和技術水平整體落后、城市鋼廠搬遷壓力大等生態問題和挑戰,需從戰略層面做好頂層設計,有計劃、分層次,統籌兼顧,協調發展。
劉正東院士在題為《中國核工程關鍵鋼鐵材料及其制造技術》報告中介紹了我國核工程的起源與發展,指出中國的核工程“源于軍”“興于民”。劉正東院士還分別分析了我國軍核動力關鍵鋼鐵材料以及我國壓水堆核電站核島主設備關鍵鋼鐵材料及其制造技術的發展與取得的突破,并對核容器用鋼韌脆化物理冶金機理、超大鋼錠高純凈高均勻冶金控制技術、特厚大鍛件晶粒細化和組織調控技術、特厚大鍛件低溫韌性和均質性提升技術等做了重點介紹。
據了解,本次科技創新成果展聚焦“十三五”鋼鐵工業科技創新方面突出成就,展望“十四五”中國鋼鐵工業發展戰略和方向,通過院士報告、院士論壇等環節充分解讀當下鋼鐵行業關注的熱點問題,對激發鋼鐵企業活力,推動我國鋼鐵工業的科技創新具有積極作用,對促進“十四五”期間鋼鐵工業的高質量發展以及我國向鋼鐵強國邁進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