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盈利下滑背后
截至目前,鋼鐵上市企業中,鞍鋼股份、華菱鋼鐵、柳鋼股份、凌鋼股份、首鋼股份等已經發布了上半年的業績快報或預告,歸屬上市股東的凈利潤均呈下滑態勢,其中有幾家更是同比下降50%以上。
中鋼協上半年的統計報告也顯示,上半年全國粗鋼產量49901萬噸,同比增長1.4%;鋼材產量60584萬噸,同比增長2.7%。隨著下游需求的恢復,鋼材庫存從3月上旬4162萬噸的峰值下降至6月下旬的2578萬噸,下降了1584萬噸、降幅38.06%,但仍比去年同期高111萬噸、增長4.49%。這導致上半年的鋼材價格低位徘徊,1~6月份,中國鋼材價格指數平均為101.0點,同比下降7.7%。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進口礦價則持續上漲。據海關總署數據,1~6月全國鐵礦石進口量54691萬噸,同比增長9.6%。6月進口粉礦(62%品位)平均價格100.77美元/噸,環比上漲9.2美元/噸,漲幅10.0%。
鋼價的下滑和原材料的上漲,使得鋼鐵企業的利潤受到擠壓。今年上半年,中鋼協重點統計的鋼鐵企業利潤總額686.69億元,同比下降36.35%;平均銷售利潤率只有3.29%,同比下降1.93個百分點。
多家鋼鐵企業的管理層坦言,今年2-4月份鋼鐵生產和貿易流通企業的日子都不太好過。天津友發鋼管集團副總經理韓衛東更是指出,行業利潤受制于上游原燃材料,而由于政策紅利消失而帶來的鋼鐵產能過剩能也有抬頭之勢。
嚴格產能置換管控,推進兼并重組
回顧來看,2018年的鋼鐵行業取得歷史最好業績,最主要的原因是持續不斷的鋼鐵去產能、出清地條鋼和環保限產政策紅利支持。
然而,隨著行業利潤的回升,2018年以來的鋼鐵項目投資重新回到增長的趨勢,全年投資同比增長高達13.8%。2019年,鋼鐵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繼續快速增長,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長27.1%。今年上半年,鋼鐵下游需求疲軟,但全國粗鋼產量仍同比增長1.4%。
“在嚴禁新增產能政策約束下,鋼鐵行業通過產能減量置換進行裝備升級和布局調整,根據各省(區、市)截至2019年底公告的鋼鐵產能置換方案匯總,全國將退出粗鋼產能3.05億噸,同時新建(含擬建)、改造產能2.76億噸。在這些新建產能項目中,有一批以局部行政區劃為界進行的省域內、同城區近距離搬遷項目,缺乏全局性考慮,達不到搬遷的目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沈彬指出了鋼鐵產量逆勢增長的原因,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嚴格落實鋼鐵產能置換、項目備案相關規定,對鋼鐵產能項目繼續加強監督檢查,加大對違規新建、擴建、新增產能的核實排查力度,確保被置換產能涉及的裝備全部拆除到位,鞏固好來之不易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
記者了解到,國家有關部門正在制定新版《鋼鐵產能置換實施辦法》,目前相關征求意見稿正在向相關部門和組織征求意見和建議,在達成共識后將盡快出臺。
據了解,相比自2018年開始實施的《鋼鐵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新辦法對鋼鐵產能置換標準進一步收緊。比如新置換辦法將重新界定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征求意見稿中的長三角地區就增加了安徽,同時進一步加強對置換比例的控制,重點防治區域的產能置換比例在原來不低于1.25∶1的基礎上提高至1.5∶1,其他地區從減量置換變為明確置換比例不低于1.25∶1,此外還規定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生態文明示范區等區域嚴禁增加鋼鐵產能總量,長江干支流1公里范圍內嚴禁新建、擴建鋼鐵項目。
“從表面上看,鋼鐵行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是疫情導致消費下降造成的,但深層次原因是產業集中度低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制約行業自律的體制機制障礙始終沒有破除,企業多而分散,很難做到協同應對市場危機。”沈彬指出,一些鋼鐵產能項目借穩投資之機上馬,繼續走粗放式擴張老路,較高水平的產能釋放與實際消費階段性下降之間的矛盾將導致鋼材價格下跌,行業效益下滑,侵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紅利。
根據中鋼協的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排名前四位的鋼鐵企業集中度只有21%,尤其是京津冀晉魯豫地區,鋼鐵產業集中度近幾年不升反降,2019年,該地區產量排名前四位企業集中度僅25%,比2015年還下降了5.8個百分點,而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產量排名前四位鋼鐵企業集中度均超過60%。(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