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在今天的生態環境部例行發布會上介紹,在去年秋冬季首次實施企業績效分級、差異管控的基礎上,今年對相關措施進一步研究完善,擴大行業覆蓋范圍。2019年對15個重點行業進行績效分級、實施差異管控,今年組織專家進一步研究、充分征求意見基礎上,并結合去年的實施情況,對15個行業的績效分級指標進行了修訂完善,同時,將實施績效分級的行業從15個擴展到39個。
其次,針對不同行業的不同生產工藝,確定不同分級指標。在重污染預警期間,環保水平高的企業可不采取或少采取停限產等措施,環保水平低的企業則需加大減排措施力度。以差異化管控鼓勵“先進”,樹立標桿企業;鞭策“后進”,提升環保基礎工作水平,促進行業轉型升級,實現污染減排與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雙贏。
劉友賓介紹,今年秋冬季期間,將充分考慮民生保障等現實需要,采取必要的豁免措施。對于保障民生、保障城市正常運轉或涉及國家戰略性產業的工業企業和重大工程項目,可在嚴格流程認定的前提下列入豁免,在重污染預警期間可正常生產經營。同時,對小微涉氣工業企業,視情減少管控;對影響空氣質量小的生活服務業,原則上不予采取停限產措施。
劉友賓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規定,在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可采取責令有關企業停產或者限產、限制部分機動車行駛等應急措施。
2019年,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加強重污染天氣應對夯實應急減排措施的指導意見》首次實施績效分級、差異管控。今年對相關措施進一步研究完善,擴大行業覆蓋范圍,于6月底印發了《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應急減排措施制定技術指南》,并配套出臺《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移動源應急管理技術指南》和《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績效分級實施細則》,進一步細化移動源管理要求,指導地方進一步明確責任分工,規范績效分級管理流程,嚴格遵守廉政紀律,保障績效分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