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稱,根據預測,今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將下跌4.4%,降幅不像IMF在6月預測的5.2%那么劇烈,但仍然是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2021年,世界產出將增長5.2%,低于早先預測的5.4%。
IMF預測,中國將是今年唯一呈現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IMF首席經濟學家姬塔·戈皮納特說,中國正在拉抬全球經濟增長數字,如果沒有中國,“2020年和2021年的累計增長將為負值”。她說,中國經濟已經超過了2019年的水平,但是對于遭受疫情重創的地區、比如歐洲或拉美的部分地區,經濟“要到2023年才能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報道稱,美國康奈爾大學貿易政策教授埃斯瓦爾·普拉薩德說,中國采取措施迅速控制住了新冠病毒的傳播,并以降息、向省政府提供信貸以及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等措施支持經濟發展。
普拉薩德說:“我認為真正起作用的是,中國審慎地利用刺激手段,配以有效的病毒控制措施。經驗就是,除非你控制住病毒,否則經濟不可能有多大程度的復蘇。”
IMF說,中國將成為第一個復蘇的主要經濟體,因為它是第一個復工復產的。中國的出口是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之一,受益于全球對醫療用品和設備的強勁需求。
報道指出,戈皮納特在IMF半年發布一次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寫道:“現在是艱難時期,可是仍有理由保持希望。病毒檢測在加速,治療方案在改進,疫苗試驗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
IMF說,“如果沒有采取廣泛、迅速和前所未有的財政、貨幣及管控應對措施,(結果會)糟糕得多”。
IMF說,全球經濟前景好轉的其他原因包括:第二季度發達經濟體的表現好于預期,第三季度出現較迅速的復蘇跡象。但是,它提醒要保持謹慎。
戈皮納特寫道:“雖然全球經濟在復蘇,但是復蘇過程可能很漫長、不均衡、也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