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意味著,在鄭州,有近9成的鋼貿企業只能棲身于手續不全的“黑市場”之中。能在這里待上多久?對于他們而言,誰都不知道答案。
對于鋼貿企業而言,雖然“挪一次窩”就得扔出去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用來“扎攤兒”,雖然每家企業動輒就有上千噸的存貨,但“時刻準備著搬家”,卻是鄭州鋼貿商們所面臨著的常態與無奈。
“鄭州的鋼貿商,主業是搬家,順帶賣賣鐵。”
“在鄭州,沒經歷過幾次搬家,都不好意思說在鋼貿圈混過。”
“鄭州的鋼貿商,主業是搬家,順帶賣賣鐵。”
……
聽聞一個開業尚不足半年的鋼貿市場又要關門,鄭州幾位鋼貿商發出了這樣的共鳴。或,叫做哀鳴。
給鋼貿商們帶來這一消息的人名叫代振峰,是《現代物流報》的一名記者。這位深耕河南鋼鐵物流鋼業近20年的“老炮”告訴大河報記者,從1995年至今,鄭州的鋼貿企業最少經歷5次搬家浪潮,從二環內的貨站北街一路向南,搬出二環、三環、四環,如今已來到新鄭市的龍湖、郭店一帶。
“在鄭州做鋼貿,如果你沒搬過家,那就證明兩點。第一,你道行太淺,入行太晚。第二,你絕對是個冒牌兒的。”代振峰說,雖然大家已視搬家為常態,但“新天地鋼材市場”要關門的消息,還是讓他吃了一驚。
新天地市場的商戶在元月5日接到通知:市場10日內要斷水斷電,自己趕緊再找地方。在市場30多個商戶中,最悲情的“倒霉蛋兒”,剛剛搬來還不到半個月的時間。
“不到半年再搬一次家”,這對于動輒就有上千噸存貨的鋼貿企業意味著什么?
1月7日下午,站在鄭州數十年未有的凜冽寒風中,新天地鋼材市場的一位商戶小林(應受訪者要求使用化名)給記者掏出了一個賬本,上面一筆筆地記載著4個月前公司搬家至此的花費明細,林林總總的開支將近20萬元。
7年前大學畢業,子承父業的進入鋼貿行業小林,跟隨公司在這7年間搬了7次家。
“一次二、三十萬,這幾年賺的錢全都花在搬家上了。鋼貿商就像‘沒娘的孩子’,被攆的到處挪窩。這次折騰,估計又有幾家要關門了。”小林告訴記者,對于鋼貿企業來說,加上搬家期間耽誤的生意,搬一次家的成本最少也得將近20-30萬元。如果是做板材生意,使用開平機的公司,損失更大。
“開平機需要打地基,硬化地面,還得‘找平’、校準,一次沒有百十萬是下不來的。一旦搬家,這些錢就算是扔了。”小林說。
顛沛流離,是鄭州絕大多數鋼貿商的“宿命”
“其實悲劇是注定的,只不過是早一天,還是晚一天而已。但只干了不到半年,這是我們沒有想到的。”采訪交流中,年紀輕輕的小林言語中所吐露出的“認命感”,令記者著實感到不解。
“你們知道這里早晚得搬?”記者問。
“市場的用地、規劃手續都沒有,我們其實心知肚明。”小林答。
“那你們為什么還要來呢?”記者追問。
“不來又有什么辦法?鄭州有合法手續的鋼貿市場就一家,早就爆滿了。”小林又答。
對于小林的說法,一位接近當地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的人士也向記者進行了證實,新天地鋼材市場的此次搬遷,確系因沒有相關土地、規劃手續,而被當地政府作為了嚴查的對象。
“說出來可能是個笑話,鄭州的鋼貿企業有上千家,做現貨的就有800多家,而有合法手續的市場太少了。以目前鋼貿商集聚的新鄭龍湖、郭店一帶為例,只有新金馬鋼材市場這一家有完備的手續,但滿打滿算也最多塞進去不到150家企業。”對于小林的說法,鄭州市鋼鐵貿易商會會長黃濤予以了證實。
鄭州鋼貿行業一名資深人士無奈地向記者說,雖然鄭州鋼貿行業的規模在全國都“排的上號”,但與之相匹配,手續齊全、合法的市場卻顯得捉襟見肘。
“政府曾經規劃過幾個鋼貿物流園,但到了真正落地的時候,卻莫名其妙地變成了賣燈具的、賣汽車的。就連如今唯一合法的‘新金馬’,前身其實還是個農機市場,金馬集團買過來以后,才變成了鋼貿市場。”談及鄭州鋼貿商如今的遭遇,上述這名業內資深人士很是無奈,“對于鄭州近9成的鋼貿商來說,他們明知自己去的市場是個‘黑市場’,明知在那沒有保障,但他們又有什么辦法呢?”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鋼貿行業這座“蓄水池”
“鋼貿行業的存在,對鄭州到底意味著什么?”耳聞目睹了鄭州鋼貿商20多年來的顛沛流離,記者在與黃濤交流時,拋出了這個問題。
“咱要文縐縐點說,那就是‘鋼鐵是工業的糧食’。咱要是直接一點說,‘米字型’高鐵、各條高速、地鐵、T2航站樓等等這些咱河南數得著的大工程,所有的鋼材都是先從本地鋼貿商這里拿貨。我們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了,還得去外省調劑。”黃濤說。
“這些工程對鋼材需求這么大,不能直接從上游鋼廠進貨嗎?”記者追問。
對于這一問題,黃濤給記者舉了一個現實中的例子:多年前,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修建時,因建設方自覺“是個大戶”,便與當時省內一家大型鋼鐵企業簽訂了直接供貨協議,并支付了一部分的費用。
但隨著工程的開建,建設方卻遭遇了一個尷尬:鋼鐵企業的流水線不比手工作坊,很難靈活生產,往往是每兩周的時間里只能生產一種品類的鋼材。想換品種?兩周以后再談。
但在另一端的建設工地上,工人施工從一開始就需要各種品類的鋼材,如同時需要鋼板、各種規格的螺紋鋼、型材、碳結鋼、還有捆綁鋼筋用的扎絲,上游生產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單一品類供給”,時常造成數百名工人因等待原料而“望天興嘆”。
“國內任何一家鋼鐵生產企業都沒有生產所有類別產品的能力。因此,鋼貿商的存貨就好比‘蓄水池’,或者說是一個‘鋼鐵超市’,用貨源優勢來滿足市場需求。所以,省去中間商,直接找鋼廠,這個邏輯在鋼鐵行業是不存在的。”黃濤說。
“不討喜”的鋼貿物流園該安家何方?
鋼鐵物流園短缺已在鄭州存在了近20年,這樣的短板為何至今都未得到彌補?
“鋼貿物流園離不開大貨車,所以,無論從交通壓力上說,還是環保上說,建在哪,對當地來說都不太‘討喜’。”雖然自己就是新金馬鋼材市場的掌門人,但對于這一問題,黃濤如是說。
“之前從二環內一直遷到四環外,幾乎每次都是因為大車限行的原因。”在黃濤看來,對于鋼鐵物流園區最大的挑戰,便是來自交通方面的壓力。
現實中的情況也證實了黃濤的說法,1月7日下午,記者在鄭州新金馬鋼材市場門前看到,雖然目前已進入鋼貿行業的淡季,但等待進入園區的大貨車,還是在市場門前的“新老107連接線”上排起了長隊,而在距該市場最近的一個紅綠燈處,等待掉頭的大貨車在左轉掉頭車道上排出了數百米的長龍。
新金馬鋼材市場負責人王闖告訴記者,目前,該市場已“一鋪難求”。“一些庫房還是兩家湊合著擠擠共用的,實在是沒地方了。”王闖說。
現實中的情況,對于新天地鋼材市場的30多家商戶來說如同噩夢一般。
采訪中,多位鋼貿商對記者表示,對于鋼貿行業來說,集聚效應非常明顯,而最大的風險便是“撂單”。
“搬家的折騰倒是其次,每次搬家,都會有同行關門或遷到別的地方去,一旦‘撂單’,對于鋼貿企業來說,生意可能就會一落千丈。”新天地鋼材市場的一位商戶這樣對記者說。
在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了一個信息。如今,黃濤已著手在新密市黃帝宮附近謀劃建設一個新的、規模更大的鋼材物流園。而在此前的采訪中,記者也了解到,根據《鄭州鐵路樞紐總圖規劃(2016-2030)》,昔日亞洲最大的鐵路編組站——鄭州北站所承載的功能,也將遷至規劃中的新密北編組站(詳見2019年1月16日大河報A05版)。而擬興建的鋼材市場距離新編組站的距離也并不算遠。
“對于鋼貿行業來說,公鐵聯運是個趨勢。我們也是看中了新密未來在鐵路貨運上的優勢,才將市場選址于此。”黃濤介紹說。
但與此同時,黃濤也表示,即便新的市場建成投用,其承載能力也并不能完全覆蓋鄭州鋼貿商的需求。
但對于眼下的實際需求,鄭州部分受訪的鋼貿商也已開始了解遠在長葛,甚至舞陽的鋼材市場,“誰都知道那里比起鄭州來說,生意會差上很多,但誰想天天搬家啊?”一位鋼貿商無奈地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