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債券市場發展勢頭良好,已成為我國金融市場體系中最為開放、最具活力的部分,在提升直接融資比重、提高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央行副行長潘功勝在央行去年12月份組織召開的債券市場法制建設座談會上表示。
隨著我國債券市場發展,無論是債券的年發行金額還是托管余額,均呈現穩步增長態勢。目前,我國已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據央行發布的2021年4月份金融市場運行情況顯示,截至4月末,債券市場托管余額為121.1萬億元。
富時羅素公司今年3月份宣布,將于2021年10月29日起,分36個月將中國國債納入富時世界政府債券指數(WGBI)。至此,全球三大債券指數提供商已先后將中國債券納入其主要指數。
“中國國債納入WGBI,主要是滿足了其納入標準,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債券市場規模;二是信用評級;三是不存在明顯的進入障礙。”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中國國債市場規模持續擴張,信用評級也穩定維持在較高水平,債券市場開放政策頻出,取消了外資投資中國債券市場的諸多限制,提高了投資便利度。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國債納入WGBI,也說明中國債券市場的交易機制、監管制度、匯兌政策等市場基礎設施方面的進步得到了海外機構投資者的普遍認可。相較于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摩根大通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追蹤WGBI的被動資金規模更大。因此,中國國債“入富”將無疑會給我國債券市場帶來更大的影響。
增量資金的變化尤為顯著。渣打銀行研究報告稱,預計今年10月份起,中國國債被納入WGBI后一年內,將獲1300億美元至1560億美元的被動資金流入。外資對中國國債的凈購買量將從2020年的5710億元人民幣上升到8400億元人民幣,將占2021年國債凈發行總量的31%,高于2020年的14%和2015年至2019年的均值16%。
“納入WGBI后,中國債券市場需要持續滿足WGBI的納入標準,尤其是開放標準,這也會助推我國債券市場,尤其是國債以外的其他債券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其帶來的流動性和競爭性將有利于我國債券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陶金說。
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春華表示,中長期來看,“入富”有助于提高國內企業融資效率。從市場的融資功能而言,海外機構投資者持續關注中國債券市場,除國債之外的其他債券品種(如公司債等)也將逐漸吸引海外投資者的注意,這將為國內企業未來在債券市場融資提供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