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鋼貿商信貸風波,銀行動產質押監管、聯保聯貸、廠商銀三方合作等融資模式被看作是產生風險的根源。其實,這些融資模式從方案設計到具體操作流程都是合理的,不失為物流倉儲融資的一種創新,曾為中小鋼貿企業解決了融資難的問題。例如,聯保聯貸融資模式以鋼貿商的信用為保證,由鋼貿企業間互保、聯保,由銀行認可的第三方擔保公司為鋼貿企業融資作擔保。在具體操作流程上,該模式要求鋼貿企業必須以資產入股,成為銀行認可的第三方擔保公司的股東才有貸款資格;需要貸款時,必須以自有或第三人合法擁有的存貨交付銀行作抵押,并交付保證金;由5個資產相當的鋼貿企業結成聯保小組,向銀行提出貸款授信,并且各自均對聯保小組成員的貸款承擔連帶擔保責任;由擔保公司大股東組成的監事會集體進行審核,由鋼材市場(擔保公司最大股東)和擔保公司理事會共同為鋼貿企業融資作擔保,最后由銀行核準放貸。這種融資模式通過貨物抵押、互保、聯保、擔保公司、鋼材市場和銀行層層設防,應該說“籬笆”已經扎得很緊了,即使個別鋼貿企業出現了還貸風險,也能通過互保、聯保平穩地解決問題。然而,這一系列周密的設計,在鋼貿行業社會信用體系缺失的情況下,便無力阻擋風險的集中爆發。
據了解,系統性融資風險集中爆發的關鍵,在于有的鋼貿企業信用嚴重缺失,具體表現在個別鋼貿商繞過了債權人(銀行)和第三方監管公司,與倉儲公司串通,出具無實物的倉單或入庫憑證向銀行騙貸,或者偽造出入庫登記單,在未經銀行同意的情況下,擅自提取處理質押物,使銀行的抵押權落空。還有一些借款人用同一質押物在多家銀行借款,“一女多嫁”,而倉儲企業為了獲得更多的業務,對此視而不見。這種亂象在一定的條件下逐漸蔓延,從個別現象演變成整個鋼貿行業的社會信用體系缺失。再加上在前幾年流動性寬松的大環境下,鋼貿行業出現了一股“投資熱”,大大小小的鋼貿企業擋不住“一夜暴富”的誘惑,紛紛轉戰資本市場。但是,隨著鋼材需求放緩和銀行收緊銀根,鋼貿商的資金鏈條吃緊,成為爆發系統性貸款風險的“導火索”。
因此,如果沒有信用作保證,即使融資模式設計得再合理、操作流程再嚴密,融資風險依然難以避免。面對當前的信用困境,鋼貿業重建社會信用體系刻不容緩。由于重建社會信用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亟待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實現信用信息的共享和公示,讓守信和失信者均能及時亮相。這要從解決信息的流動不暢、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入手,涉及到工商、稅務、銀行、海關、司法等政府職能部門。相關部門要盡快建立統一的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將大量零散、動態的日常監管信息通過匯總、統計、管理等信息檢索系統,與企業共享,建立起企業誠信信息數據庫系統。
其次,建立企業守信激勵、失信懲罰的機制。目前,虛假倉單、偽造出入庫登記憑證、重復質押等欺詐行為,以及合同毀約、債務逃廢等不守信用的現象之所以時有發生,與失信成本過低不無關系。要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構建獎懲分明的體制機制很有必要,從而讓失信者寸步難行,讓守信者一路暢通。
再次,提升企業經營者的商業道德素質,積極推進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只有在全行業樹立誠實守信、守法經營的風氣,保護誠信經營,抵制和嚴厲打擊違反誠信原則和不按市場競爭規則辦事的行為,全行業整體的信用程度才會提高。只有講誠信成為大多數鋼貿企業的自覺行動,鋼貿市場才能真正走上規范、有序、健康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