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記者在煉鐵廠采訪了解到,該廠科職干部當月獎金人均比上月少一半,原因何在?打開煉鐵廠智能辦公系統,看得明明白白:焦炭質量波動、2號高爐中修、5號高爐項修等客觀情況,影響了職工的收入。
模擬市場法人機制,給煉鐵廠職工上了一堂市場課,也一下子拉近了與市場的距離。
“利潤”,這個觀察企業實力和經營業績最醒目的窗口,今天維系了職工生存的“命脈”。
經過連續幾年的降本增效攻關,傳統的降本增效管理模式已很難防范虧損的風險,包鋼果斷引進新興際華“企業內部模擬法人運行機制”,各單位按照公司整體部署,把“市場”這根紅線貫穿到方方面面,努力實現“利潤”最大化。正如煉鐵廠利潤與職工收入掛鉤一樣,公司越來越多的干部職工以市場型思維代替生產型思維,更多地關注市場、關注利潤,開始算賬。
其實,模式市場,實施“兩制”,是推進軟實力提升攻堅戰的一個重要抓手。正如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周秉利所指:包鋼與行業先進最大的差距在軟實力。能否把裝備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市場優勢和效益優勢,包鋼對技術、管理等軟實力提出了更為緊迫的要求。
提升軟實力讓“市場”和“效益”說話
對煉鐵廠4號高爐的職工們來說,以往高爐所需備品備件來了就用,至于其質量、價格等無需操心。可如今,煉鐵廠充分放權費用管理,而這些費用直接與職工收入掛鉤。煉鐵二部副部長張志斌告訴記者,3月初,6號高爐更換了一批風管,但在使用過程中風管有發紅現象,于是向制造商反饋信息,后經制造商上門服務,結果是密封不嚴所致,廠家很快免費予以更換。張志斌坦言:“要是放在過去,這事并不會太讓爐前工們操心,可如今,模擬市場讓職工們更加關心設備狀況,也更加關心成本費用。”
權力下放讓包鋼職工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錢”上。與煉鐵廠一樣,無縫廠生產部部長姜濤每天關心著無縫鋼管各品種的成本利潤情況。姜濤告訴記者,只要把無縫鋼管的品種價格、當前最新制造成本數字輸入電腦中一個固定的表格,就能核算出該品種每周計劃利潤。這樣,無縫廠上至管理人員,下至一線職工,就能清清楚楚地知曉自己所干工作的價值。
為了利潤,煉鐵廠高爐上的職工會主動前往焦化廠看焦炭“過篩”情況,監控焦炭來料,降低返焦損失,進而降低焦炭成本;因為動力消耗與收入掛鉤,大家對風耗、氮氣等消耗都瞪大了眼睛;因為施工外委權力下放,一燒車間就燒結機除塵器布袋與廠家簽訂質保合同,使以前一些本不該由鐵廠承擔的費用劃歸到廠家;因為車間在外委施工上有選擇權、決定權和評價權,一燒車間精細選擇施工方,把成本降下去;因為產品合同維系著軋鋼工們的工資水平,無縫廠生產部格外關注無縫鋼管的合同兌現率……
今年,包鋼主動將外部市場因素全部導入企業內部經營,以市場價格取代內部結算價,全面模擬市場化運作。像煉鐵廠、無縫廠一樣,公司各單位模擬法人,各工序間“買賣”市場化,把市場壓力向各制造工序傳遞,倒逼原料采購提高性價比,制造環節壓成本,銷售系統增效益。通過劃小核算單位,將集團的利潤指標逐級分解落實到各單位、部門、工段、班組、個人,實現指標層層分解、責任層層落實、壓力層層傳遞、活力層層激發。同時,隨市場變化定期對目標成本進行動態測算調整,確保目標利潤實現。
提升軟實力從現場走向市場
在無縫廠生產部,一張合同執行情況表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對無縫廠來說,生產是頭等大事,而合同則是銷售部門的事,為什么無縫廠會如此關注合同?姜濤說,合同事關企業利益和職工生存,抓住了合同就抓住了“命脈”。
今年,無縫廠專人專做合同統計和管理,每月對油田管、氣瓶管、車橋管等特殊品種的交貨情況及時跟蹤,并針對5個作業區分別制定5張合同執行表,保證產品按時保量交貨。在無縫廠,生產車間只埋頭生產,不過問銷售的慣例被徹底打破。
模擬市場讓包鋼的管理者和職工全面從現場走向市場。在無縫廠和煉鐵廠,均有測算當班無縫管或者燒結礦成本的軟件。職工只要輕敲鍵盤,即可知曉當班生產成本,然后大致推算出自己當天收入。煉鐵廠一燒車間主任宮文祥對記者說:“模擬市場之后,職工們開始算賬,找差距,從高價礦與低價礦的配比方面,除塵灰再利用方面,皮帶密封改進等方面下功夫,收獲還真不小。”
煉鐵廠主持行政工作的副廠長郝忠平說:“對一直以來處于高盈利時期的鋼鐵企業而言,往往過度關注生產環節,形成了生產型思維的慣性。如今,面對市場倒逼,企業如果繼續沿用過去的思維定式,不去用市場型思維去思考生產經營,只會越走越窄。”
“走!到市場中去!”對于包鋼人而言,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而是生產經營模式發生的革命性變革;是真正改變思維定式、打破原有框架、釋放內部多年積淀的過程。
品種齊全是包鋼的一大優勢。板、管、軌、線生產線兼備,賦予了包鋼較強的產品結構調整能力。今年,包鋼加大、加密產品排產頻率,將每周一次的排產協調會改為每天一次,將參會人員的范圍由“產銷研”,擴大為“產銷研運”,以減少運輸周期帶來的價差損失。
軟實力落地“把便于職工把握的指標找出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對現場職工來說,泛泛地談成本、利潤,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為此,無縫廠把成本分解成崗位單耗指標,使數字變得更直觀、更具操作性。
在無縫廠工具車間,車工孫常新操作著車床,每一個動作都異常小心,因為車床刀片消耗決定著他每月的收入。孫常新告訴記者,每車削出一架合格機架,就能嘉獎50元;再能做到節省刀片,那么每月工資就會多出幾百元。每一種材料消耗的“明碼標價”,讓職工心中有數。
對煉鐵廠一燒車間職工也一樣,一個習以為常的配料操作中,由于多了費用考核一項后,操作工就會在選料時加以權衡。比如在石灰石和生石灰的選擇上,由于石灰石的價格是生石灰的三分之一,所以配料工就盡可能地考慮氣溫的因素,在天氣轉暖的時節,加大價廉石灰石的用量,做到低成本配料。
按照“兩制”理念,無縫廠正在做一項更細的工作,姜濤告訴記者:2014年以來廠內推行一級核算,將原有8個區域的制造成本控制擴大到10個區域,增加信息化中心和鋼管檢驗室。因為無縫廠上下工序聯系緊密,每一個工序之間都是買賣關系。通過工序核算,逐步實現各區域間核算的獨立,推動成本控制。
“兩制”推行,包鋼已全面建立起從需求、研發、生產到銷售的快速反應運行機制,實現了銷售、物流、加工配送等環節的緊密銜接。“兩制”落地,更取得了成效。3月份,無縫廠開發出結構用稀土方矩管,成為包鋼能夠為用戶第一時間提供“量身定做、量體裁衣”的個性化服務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