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財政補貼在國外也較為常見,主要是扶持創新型產業發展,彌補其在產業發展前期資金缺乏、實力弱小的劣勢,但這些企業的未來成長性值得期待。”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鄭宇潔說,“事實上,在我國的實踐中,政府往往通過財政補貼對一些瀕臨退市的上市公司進行補貼,這種‘亂貼’行為不利于資本市場的發展。”
近四成ST上市公司借補貼“保殼”
從各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看來,2013年上市公司從政府獲得的財政“紅包”大幅飆升。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目前,A股已有1413家公司披露去年獲得財政補貼的情況,合計金額高達783.98億元,平均每家獲得5500萬元。而2013年2370多家公司合計獲得補貼為1067.83億元,平均每家在4500萬元左右,同比增幅約22%。
記者注意到,財政補貼已經成為一批ST公司“保殼”的關鍵“法寶”。據同花順數據顯示,目前已披露年報中,48家ST公司中,已有近四成、超過18家ST公司公布獲得政府財政補貼支持,正是這一筆“橫財”,讓大部分ST公司成功“保殼”。
*ST株冶2013年年報顯示,其2013年凈利潤2321.44萬元,其中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2321.06萬元。2012年凈利潤-61984.42萬元,其中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61996.92萬元。扭虧的主要原因之一為:“公司收到環保綜合治理補助資金8948.00萬元,收到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即征即退增值稅6443.63萬元。”
此外,備受關注的*ST南化預計4月15日披露2013年度報告。此前其公告稱,公司收到南寧市財政局經營性財政補貼2.9億元,該經營性財政補貼計入公司2013年度損益,預計2013年度凈利潤、期末凈資產為正值。此前,ST南化曾于2010年因獲得政府補貼達3.3億元之巨,而從退市風險中成功存活。
地方政府與ST企業成利益共同體
據記者了解,一般而言,地方政府財政補貼主要以調整產業結構為導向,投向未來的新興產業以及與民生緊密相關的行業,如節能環保、文化傳媒、動漫以及高科技創新產業,或者醫藥、醫療器械等與民生緊密相關的行業。
據記者觀察,違背補貼原則的財政“亂貼”現象并不罕見,甚至對于一些常年虧損、處于國家過剩產能類目的企業,地方政府也對其不離不棄。
重慶鋼鐵就是如此。重慶鋼鐵歷年公告顯示,近兩年來,重慶鋼鐵獲得政府補貼近24億元,其中2012年,重慶市財政局及重慶市長壽區財政局分別對重慶鋼鐵撥付了15億元、5億元補貼;2013年,重慶市長壽區財政局對其撥付財政補助資金3.55億元。
雖然近24億元財政補貼都計入當年的損益,但此舉仍無法撼動重慶鋼鐵巨虧的現狀。其2013年年報稱:“因鐵礦石價格高位、下游需求回落、產量增長過快、鋼材價格大降,導致公司去年凈虧損24.99億元。”
政府不惜為一些業績不好、即將退市的上市公司撥付大額財政資金,究其原因,“是因為上市公司已經和地方政府的政績掛鉤,上市公司不僅給地方政府帶來客觀的稅收,從另一個層面講還是地方政府的‘面子工程’。實際上,地方政府和上市企業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說。
退市制度有望糾偏
就像維持高關稅會使貿易失衡一樣,對上市企業進行補貼也使市場失衡。專家認為,政府對ST公司進行補貼,實際上是用服務老百姓公共事業的稅收挽救劣質資產,有違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則。地方財政的“亂貼”不僅會扭曲上市公司的真實業績,也會間接地誤導企業投資的合理方向,成為市場調節機制失效的主要因素。
專家認為,制度性漏洞的存在是地方政府財政“亂貼”源源不斷的根本原因。“完善退市制度,可以有效遏制財政資金冒充凈利潤干預市場。”鄭宇潔說道。
記者了解到,長時間以來,主板的退市制度只考察上市公司的“凈利潤”指標,即上市公司連續三年凈利潤為負則暫停上市。因此,不少上市公司一旦獲得財政資金的補充,便可輕松實現凈利潤正值。
“財政補貼主要操縱的是凈利潤指標,但不可以改變凈資產值。新的退市制度以2012年為起點,并于2014年年底全面生效,上市公司凈資產連續兩年為負,即可啟動退市程序。屆時,地方政府的財政補貼或失去‘保殼’的功效。”一家上市公司財務人員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