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導意見》提出的目標任務
為深入推進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按照“創新發展、總量控制、綠色低碳、統籌協調”的原則,提出了5個方面發展目標和12項具體工作任務。
一是提升創新能力是首要工作。《指導意見》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作為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目標任務,提出了研發投入1.5%以上的資金保障目標,并在主要任務中依然率先提出“增強創新發展能力”的任務,既明確了搭建平臺、創建聯盟、健全標準體系等措施,又指出了關鍵共性技術和裝備攻關的具體方向。同時,重點突出了智能化發展新要求,提出“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80%左右,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到55%,打造30家以上智能工廠”三大目標,并制定了“大力發展智能制造”任務,提出了智能制造行動、建設大數據中心、推進智慧物流、構建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等具體措施。
二是產業結構優化是主要任務。《指導意見》從產業集中度、工藝結構、產業布局、供給格局四個方面提出了發展目標任務,要求實現集聚化發展,電爐鋼比例達到15%以上,產業布局更加合理,市場供需保持高質量動態平衡。為實現上述目標,在主要任務中提出了“嚴禁新增鋼鐵產能”“優化產業布局結構”“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有序發展電爐煉鋼”“維護公平市場秩序”“提升開放合作水平”等6個方面具體措施,大力推動鋼鐵行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三是綠色低碳發展是關鍵環節。綠色低碳發展是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重中之重,《指導意見》在主要目標中提出了5個方面的目標要求,牢牢抓住了綠色低碳發展的要點,不但有超低排放改造80%以上、噸鋼綜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資源消耗強度降低10%以上的3個量化指標要求,也有產業耦合發展、2030年碳達峰等導向性目標任務,目標清晰,方向明確、任務具體。針對上述目標,逐一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措施。特別是在低碳發展方面,提出了編制碳達峰方案、建立低碳冶金創新聯盟、構建碳排放數據管理體系等一系列措施,堅決將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四是資源保障體系是發展基礎。資源供給保障是鋼鐵產業發展的基礎,特別是我國鋼鐵產業以高爐-轉爐長流程為主,保障鐵礦石供給是鋼鐵行業產業安全的重中之重。《指導意見》提出“資源多元化”的保障思路,并重點提升國內鐵礦山發展水平。配套的主要任務中從資源儲備、礦山開采、難選礦利用、到礦石運輸及混礦等全產業鏈發展提出了具體措施。并突出強調了要“完善鐵礦石期貨市場建設,加強期貨市場監管,完善鐵礦石合理定價機制”。同時,在低碳轉型大背景下,將廢鋼資源的開發利用放在了突出位置,提出了鋼鐵工業利用廢鋼資源量達到3億噸以上的目標,并在主要措施中針對廢鋼產業發展指明了發展路徑。
五是供給質量提升是產業責任。鋼鐵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原材料,提高鋼材產品的供給質量、更好地滿足下游用鋼產業需求是行業發展第一責任。《指導意見》針對鋼材供給方面的“有沒有”“優不優”“好不好”的問題提出了具體要求。“有沒有”方面提出“每年突破5種左右關鍵鋼鐵材料”,“優不優”方面提出“建立健全產品質量評價體系”具體措施,“好不好”方面重點“深入推進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型制造”,提升產品品牌形象和附加值。
二、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建議
“十四五”時期,鋼鐵行業面臨著諸多挑戰和任務,需要結合自身發展實際,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為方向,以《指導意見》為根本轉型依據,著力做好補短板、鍛長板工作,全面提升企業競爭力。建議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以雙碳目標為指引推動轉型升級。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將統領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因此,企業在制定轉型升級發展規劃時,需要結合我國低碳發展的大趨勢,充分考慮未來將面臨的各種約束條件和政策風險,結合企業發展實際制定細致可行的碳達峰目標、路徑和路線圖,做到綱舉目張、有的放矢,切實提高碳生產率。
二是開展鋼鐵企業發展質量評價。《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建立企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為順應行業發展要求及自身發展需要,鋼鐵企業應持續深入開展對標挖潛工作,與國際國內領先企業開展全方位競爭力對標研究,準確定位核心優勢和存在短板,固根強基、揚長補短,全面提升企業綜合競爭能力。
三是高質量推進超低排放改造。高質量的超低排放改造是實現鋼鐵行業全面超低的基石。一方面,要針對企業實際情況,開展超低排放改造診斷,充分摸清企業存在的問題和改造的方式和措施,在實施改造時,應選擇成熟可靠的工藝,避免因工藝技術問題造成返工或不達標。另一方面,精細化管理是守護超低排放改造成果的重要手段。過硬的裝備需要匹配同水平的管理制度,企業應通過環保制度建設,細化管理模式和責任,將環保管理落實到各個環節和崗位,杜絕企業的一次達標、臨檢達標現象。
四是高度重視智能化提質增效。一方面,加快應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立泛在感知互聯的工廠運行環境,提升燒結、煉鐵、煉鋼、軋鋼等生產過程的實時感知能力。另一方面,開發基于數據驅動、機理模型的先進工藝控制系統,構建面向主要生產場景的數字孿生模型,提高生產和管理智能化水平。通過智能升級改造,全面提高企業生產運營管理水平,充分挖掘各生產環節提質增效潛力,增強企業整體競爭力。
五是持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目前,我國仍有約70項200萬噸左右“短板”鋼鐵材料需要依賴進口,有實力的企業應加大對卡脖子鋼鐵材料的攻關,加強對氫冶金、低碳冶金、潔凈鋼冶煉、薄帶鑄軋、無頭軋制等先進工藝技術的研發,通過創新尋求突破,解決好“卡脖子”鋼鐵材料、關鍵核心設備進口和先進低碳技術創新問題。
在《指導意見》部署和安排下,我國鋼鐵工業將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大勢,不斷提升創新能力,持續優化產業結構,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大幅提高資源保障能力,顯著提升供給質量,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以更高質量的國際化,促進世界鋼鐵工業綠色低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