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菱鋼鐵亮相世界舞臺的同時,一項新政的出臺讓其有了更高追求。
近日,工信部、發改委、生態環境部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實施兼并重組,打造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鋼鐵企業集團。依托行業優勢企業,在不銹鋼、特殊鋼、無縫鋼管、鑄管等領域分別培育1-2家專業化領航企業。80%以上鋼鐵產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噸鋼綜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資源消耗強度降低10%以上,確保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
時隔多年,鋼鐵行業重組號角再度吹響,《意見》的出臺,為鋼鐵企業重組整合、推進“減碳”、邁向高質量發展再添引擎。
風口之下,鋼鐵行業處于怎樣的歷史坐標?未來又將何去何從?湖南制造業骨干企業華菱鋼鐵又將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壓力:面臨多重考驗
“極不平凡”“大起大落”“供需雙減”“‘雙碳’目標”……2021年,鋼鐵行業圍繞這些關鍵詞落下帷幕。
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屈秀麗看來,2021年是鋼鐵行業非常不平凡的一年。一是國家產業政策發生重大調整,實行“產能產量”雙控,取消鋼材出口退稅,推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二是超低排放改造、能耗“雙控”考核嚴格,生產要素保障出現困難;三是國內外市場波動大、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漲跌,市場環境復雜。
從去年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可見一斑。鐵礦石等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1至11月,進口鐵礦石平均價格169.9美元/噸,同比上漲64.5%;鋼價大幅波動,由年初肆意上漲到持續回落,1至11月,鋼材平均價格指數142.96點,同比上漲37.67%。
另外,中商產業研究院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鋼鐵行業規模以上企業5437家,較2020年有所增加。企業數量過多也導致無序競爭,行業集中度偏低。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2021年的鋼鐵行業出現供需雙減問題,或許不是暫時的市場矛盾,可能意味著歷史大周期的更迭。事實上,“十四五”時期,我國鋼鐵工業存在產能過剩壓力大、產業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有待提升、產業集中度偏低等問題。
熔冶鋼鐵工業研究院首席專家王連忠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通過數據測算,2022年鋼鐵總產量高位波動總趨勢沒有改變,價格和2021年持平或偏弱。同時受制于減碳工作帶來的成本增加、原材料價格的不確定性,今年鋼材利潤預計將大幅減少。
鋼鐵行業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面臨多重挑戰,堅持高質量發展是必然選擇。去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穩字當頭、穩中有進”,保證供需平穩也是鋼鐵行業2022年的重要任務。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意見》順勢提出,要求增強創新發展能力、嚴禁新增鋼鐵產能、優化產業布局結構、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有序發展電爐煉鋼、深入推進綠色低碳、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大幅提升供給質量、提高資源保障能力、提升本質安全水平、維護公平市場秩序、提升開放合作水平。
調整:續演行業重組“大戲”
進入2021年,鋼鐵行業兼并重組拉開帷幕。晉陜兩省6家鋼鐵企業抱團組建西北聯鋼,沙鋼混改安陽華誠等5家企業,中國寶武集團重組山東鋼鐵集團,鞍鋼重組本鋼…… “鋼鐵巨無霸”座次讓人琢磨不定。
實際上,這一輪行業重組,五年前,國家就在頂層設計層面早有部署。
早在2016年9月,國務院就印發《關于推進鋼鐵產業兼并重組處置僵尸企業的指導意見》,這是鋼鐵業化解過剩產能、結構優化調整的頂層設計方案;2021年12月,工信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十四五”原材料工業發展規劃》指出,鼓勵龍頭企業實施兼并重組;今年1月,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在發布會上表示,將穩步推進鋼鐵等領域的重組整合,在相關領域適時研究組建新的中央企業集團。
盡管重組整合動作不斷,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李新創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國內鋼鐵行業集中度仍然不到40%,我國鋼鐵工業現已迎來兼并重組的重要機遇期。這次《意見》再次明確,鼓勵行業龍頭實施兼并重組,打造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鋼鐵企業集團。
回看湖南本土,重組整合的成功案例,不可避免地要提及華菱鋼鐵。1997年底,湖南在原“三鋼”(湘鋼、漣鋼、衡鋼)基礎上組建華菱集團。2005年,華菱集團通過股權轉讓的方式與世界鋼鐵巨頭米塔爾鋼鐵公司進行戰略合作,2009年又成功收購澳大利亞FMG公司17.34%的股權,努力融入全球鋼鐵業和世界經濟大循環。
系列組合拳下來,這艘湖南“鋼鐵航母”業績不斷刷新紀錄,營收規模在湘企中一直處于絕對領跑地位。2021年華菱集團年營收突破2000億元,創造湖南企業營收規模的新高度。在中國制造企業協會發布的2021年“中國制造業企業效益200佳”中,華菱集團位列第28位。
顯然,傳統鋼鐵企業面臨著更大的挑戰,重組整合可以集中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利于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2021年7月,華菱鋼鐵也在披露的調研紀要中表示,公司高度關注鋼鐵行業整合趨勢和潛在商業機會,如有合適標的和合適時機,不排除未來實施兼并重組。
奮進:答好“雙碳”時代考題
在我國31個制造業門類中,鋼鐵行業碳排放量最大,約占全國的15%,且鋼鐵產業幾乎每個生產環節都產碳,減排任務十分艱巨,如何科學減碳考驗行業智慧。無疑,“雙碳”是目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鋼鐵行業必須回答的時代考題。
去年10月,國務院專門印發了《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工業領域要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力爭率先實現碳達峰。而此次《意見》中“減碳”指標更為精準明確,要實現“80%以上鋼鐵產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噸鋼綜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資源消耗強度降低10%以上,確保2030年前碳達峰”。
鋼鐵行業要真正實現碳中和,必須通過能源結構創新、工藝結構創新和材料技術創新來實現。面臨“雙碳”目標考驗,噸鋼能耗低、環保水平高、區域環保壓力小的龍頭鋼廠優勢將更為明顯。
事實上,華菱鋼鐵在綠色、環保領域已發展多年,構建起了產學研用高度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持續推進產品升級換代,尤其在降低燃料比、鐵鋼比、建設綠色鋼廠等領域做了一系列工作,且目前自發電比例達到70%左右,屬于行業內先進水平。其中,華菱衡鋼擁有有三座電爐,2座45噸電爐和1座90噸電爐,設計產能130萬噸。
“雙碳”“雙控”是華菱集團的統一意識。去年初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時任華菱鋼鐵集團董事長曹志強帶上了“降低碳排放促進鋼鐵企業綠色發展”的政策建議:在節能減排、低碳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共識的大背景下,推進碳減排將成為鋼鐵行業應對氣候變化最重要的舉措,實現低碳高能效綠色發展勢在必行。
這兩年,對標“雙碳”標準,華菱鋼鐵“減碳”動作頻頻。2019年以來,華菱集團不斷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持續降低碳排放強度,累計投入超低排放環保改造項目資金約30億元,用于湘鋼4.3米焦爐提質改造,湘鋼、漣鋼焦化廠煤場加蓋項目等重點環保改造項目。
2021年10月26日華菱鋼鐵發布公告,為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政策要求,華菱漣鋼擬投資34.54億元,實施焦爐環保升級改造項目及建設以先進鋼鐵材料為導向的產品結構調整升級項目,可滿足超低排放標準要求和市場對于高表面質量、高性能薄規格產品的生產要求。
根據《湖南省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實施方案》,華菱湘鋼將在2023年年底之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華菱漣鋼和華菱衡鋼將在2025年之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傳統鋼鐵產業要快速推進綠色低碳轉型,離不開智慧化和數字化。《意見》中也提出了“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80%左右,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到55%,打造30家以上智能工廠”的目標。
華菱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兩年,集團大力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積極運用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打造了華菱湘鋼5G數智工廠、漣鋼云數據中心、衡鋼管加工智能車絲線、VAMA工廠自動數據庫等智能制造生產線,實現“讓機器自主工作、讓設備開口說話”的成效,驅動生產效率穩步提升。鋼鐵主業年人均產鋼突破1500噸,繼續保持行業先進水平。
在綠色轉型方面大量投入時,華菱鋼鐵生產經營及業績收獲驚喜。2021年,華菱集團實現銷售收入2100億元以上、利潤總額150億元,同比上年分別增長38%、46%,雙雙刷新歷史紀錄。
展望:長期看好特鋼板塊
碳中和背景下,鋼鐵行業優選高性能特鋼、減少鋼材用量或將成為趨勢,特鋼板塊需求或逐漸上升,具備盈利韌性特鋼及高端材料細分賽道龍頭迎來利好。
《意見》中提到,要依托行業優勢企業,在不銹鋼、特殊鋼、無縫鋼管、鑄管等領域分別培育1-2家專業化領航企業。而這,華菱鋼鐵具備明顯優勢。
國資瀟湘融媒從華菱集團獲悉,2021年華菱鋼鐵品種高效鋼比例達到55%,企業原創性產品開發及工藝技術創新取得重大突破,一批高端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華菱湘鋼造船與海洋工程用鋼、橋梁用鋼、工程機械用鋼市場份額全國第一;華菱漣鋼薄規格耐磨用鋼市場占有率超過七成,成為亞洲最大的高端中薄規格熱處理板材生產基地;華菱衡鋼作為國內三大專業化無縫鋼管生產商之一,生產的核電用管助力“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并網發電……
從井深超6800米塔里木油田到1500米深海陵水17-2氣田項目,從世界奇跡的港珠澳大橋到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在眾多“大國重器”和“超級工程”上都刻下了華菱印記。打造具有全球市場競爭力和話語權的特大型鋼鐵集團,華菱集團已具備領航“潛質”,并正在奮力向高質量發展邁進。從2021年中國企業500強鋼鐵行業上榜排名來看,華菱集團2020年以1520億元的營收規模排名第15位;從上市公司排名來看,2021年三季度,華菱鋼鐵營收規模達1355.2億元,位列上市鋼企第二。
在國家政策驅動和鋼鐵行業新一輪重組浪潮席卷之下,無論是央企還是地方企業都正在摩拳擦掌,在這場巨型“舞臺劇”中力爭主角??梢酝茰y,作為湖南千億級國有企業,華菱集團也將難以獨善其身,后續將如何出牌,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