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國版鐵礦石期貨在大商所啟動之后,國內鐵礦石掉期業務也將于今年6月份在上海揭開神秘面紗。
據了解,目前全球范圍內共有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倫敦清算所和美國洲際交易所等4家交易所推出鐵礦石掉期交易。而作為全球鐵礦石最大進口國的中國,也即將加入到這一行列之中。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中國版的鐵礦石掉期交易極有可能將取經新加坡交易所的模式,為交易參與者提供更多的避險工具。
6月上線
“上海清算所準備今年6月份上線人民幣鐵礦石掉期,這意味著國內又一個以人民幣計價的鐵礦石金融衍生品即將誕生。”上海清算所創新業務部副總經理張蕾日前在行業會議上表示。
根據張蕾的介紹,上清所人民幣鐵礦石掉期將以62%品位進口鐵礦石現貨價格作為標的,同時將依據國內第三方指數公司公開發布的碼頭進口62%鐵礦現貨人民幣價格指數的月均價的算術平均值,包括上海鋼聯的Mysteel人民幣鐵礦石指數等。
據了解,和期貨交易不同,掉期交易作為一種金融工具,與期權、期貨和遠期同為金融衍生品,是指交易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時期相互交換某種資產的交易形式。目前,國內已經持續開展了由CME和上海鋼聯聯合推行的螺紋鋼掉期業務,另外,此次和鐵礦石掉期業務同時落地上清所的還有動力煤掉期業務。
“和期貨相同的是,掉期業務和期貨都有一個作用就是對沖風險。”相關機構分析師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鐵礦石掉期業務無疑讓交易參與者又多了一種對沖風險的工具。”
而一位長期從事鐵礦石現貨貿易的北京貿易商劉先生告訴本報記者,中國版鐵礦石掉期,極有可能完全仿照新交所的鐵礦石掉期,不一樣的可能是把結算由美元換成人民幣,另外所采用的標的物指數也不一樣。
事實上,在此之前,國內有很多客戶已經參加了新交所的鐵礦石掉期,“如果不同的盤推出來,只要讓大家覺得有套利等操作的空間,應該都有可能去參與。”業內一爐料有色部經理說。
據了解,目前上海清算交易所已經啟動了一場旨在保證鐵礦石等掉期業務順利上市的模擬清算競賽,模擬交易比賽時間為2014年3月19日至5月16日,交易日交易時間為10:30-18:00。
“中國版鐵礦石掉期合約的推出,從之前鐵礦石期貨運營的狀態來看,從時機上來說還算是比較合適的,不過具體還是要看企業怎么去操作。”分析師告訴記者。
據了解,中國發展掉期合約具有非常廣闊的空間。數據顯示,去年10月18日,也就是中國版鐵礦石期貨上市的第一天,當天創下了33.87萬手的成交量,以每手100噸計為3387萬噸。
而根據新交所的數據顯示,該所鐵礦石掉期合約自2009年4月27日推出以來,最高月成交量為去年7月份創下的2331.55萬噸。這表明中國版鐵礦石期貨上市首日的成交量即超過發展了4年之久的新加坡交易所鐵礦石掉期合約任何一個月的成交量。“這表明國內鐵礦石掉期業務的發展空間相當廣闊。”分析師說。
擔憂遇冷
盡管前景廣闊,但是對于中國版的鐵礦石掉期交易來說,在當前整體大環境低迷的情況下,如何保證交易活躍度將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
據了解,國內鐵礦石掉期業務采用的國內指數為結算價格以及人民幣的計價方式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發展。
“對于鐵礦石掉期交易這樣的金融衍生品來說,采用什么樣的指數定價,怎么結算是最關鍵的問題。”上述分析師說,“目前國內的鐵礦指數并沒有普氏指數運用得廣泛,而在整個鐵礦石格局中較為強勢的礦山一方也更傾向于使用普氏指數,這對于采用國內鐵礦指數的中國版鐵礦石掉期業務是一種制約。”
據了解,盡管普氏指數因樣本量小,編制方式不公開而備受質疑,但是國際鐵礦石三巨頭80%-90%的產量還是以普氏指數為基礎定價,余下10%-20%的鐵礦石現貨通過招標或現貨平臺賣出,同時普氏指數又以三大礦招標價為依據。而國內的諸如中聯鋼的鐵礦指數,盡管也有一些鋼廠和礦山在使用,但是不如普氏指數運用得廣泛。
而多位分析人士也告訴記者,國內推行鐵礦石掉期,目前從時機上來講并非最合適,不過這更多的是一種爭奪大宗商品定價權信號的釋放,同時也是一種政治意味的體現。
另一方面,匯率也是決定國內鐵礦石掉期業務能否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據了解,進口鐵礦石多由美元定價,而以人民幣計價的鐵礦石掉期交易,當中的匯率風險是不得不考慮的因素,而且受此影響,許多國外用戶參與進來的熱情度也將受到一定制約。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推出的螺紋鋼掉期交易在國內一度遇冷,曾一度出現連續5日沒有成交的尷尬局面,而流動性不足,散戶參與難度大成為形成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據了解,不同于期貨的場內交易,掉期則一般進行場外交易,以經紀人或經紀公司人工報價詢價的方式成交,而這使得一些中小規模的貿易商無法在短時間內開倉平倉,因而參與熱情大幅減弱。
事實上,鐵礦石掉期業務的開展同樣也要面臨這樣的問題,如果無法合理解決,很難保證類似局面不會再發生。
除此之外,當前整個鐵礦石市場的低迷環境也很可能成為了制約掉期業務的重要因素。根據我的鋼鐵網提供的數據顯示,4月17日,鐵礦石綜合指數報收118.8,較去年同期下跌16.96%。與此同時,普氏62%鐵礦石指數也已經從年初的134.5美元/噸,降至4月17日的116.25美元/噸,跌幅超過13%。
與此同時,4月16日,BDI指數(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以936點收盤,創8個月以來最低水平,跌幅近四成。今年年初至今,BDI指數表現為近30年歷史上最差。而作為目前世界上衡量國際海運情況的權威指數,BDI的低迷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整個鐵礦石市場未來還將繼續低迷。
不容忽視的是,目前國內鐵礦石市場還飽受融資礦風險的困擾。據了解,目前國內鐵礦石港口庫存一直處于億噸級別,而更有市場消息指出,目前大約有3000萬噸,總值35億美元的鐵礦石被融資交易鎖定。而一旦鐵礦石價格持續下跌,融資礦的問題將急劇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