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規劃”指引行業健康發展
站起來的中國需要鋼鐵,富起來的中國需要更多的鋼鐵,強起來的中國需要更好的鋼鐵!我國鋼鐵工業始終是國家經濟建設的中流砥柱,為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挺起了鋼鐵脊梁,不僅為鑄就“大國重器”提供了重要的功能材料,而且為保障重大民生工程提供了基礎的結構材料。作為最具綠色低碳競爭力的基礎材料,鋼鐵還具有良好的環境協調性,可以無限循環使用。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鋼鐵工業先后經歷了波動發展的探索階段、穩定發展的起步階段、跨越發展的加速階段。“十三五”時期,我國鋼鐵工業著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全面提高綜合競爭力為目標,以化解過剩產能為主攻方向,促進創新發展、堅持綠色發展、推動智能制造,發展質量和效益均得到進一步提升。
縱觀我國鋼鐵工業發展歷程,承載了不同時期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深厚關切和殷切期望,在國家前九個五年計劃中均有鋼鐵行業發展專篇描述,九五計劃后期國家開始加快鋼鐵行業工藝裝備技改升級步伐。歷年五年計劃(規劃)的實施,是我國發展最寶貴的經驗,推動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也成就了今天強大的中國鋼鐵。
正確認識中國鋼鐵工業發展
鋼鐵工業是我國最具全球競爭力的產業之一,具體體現為四個“引領”:一是規模引領,我國登頂世界第一產鋼大國已持續26年;二是裝備引領,我國鋼鐵工業擁有世界領先的大型化工藝裝備;三是綠色引領,我國鋼鐵工業正在引領世界鋼鐵的綠色革命;四是科技引領,我國鋼鐵工業為智能制造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
應正確認識我國鋼鐵工業發展階段。我國鋼鐵工業發展總體可劃分為數量、高質量兩個時期,以及增長、減量、加速重組、強化環保、低碳發展五個階段。目前,我國鋼鐵工業已經處于加速重組、強化環保、低碳發展三期疊加的歷史階段,正在往高質量低碳階段演進,將以低碳為統領重塑發展新格局。
應正確認識我國鋼鐵工業綠色發展現狀。近年來,我國鋼鐵工業能效水平持續提高,噸鋼綜合能耗逐年下降;超低排放改造深入推進,截至今年7月31日,已有29家企業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監測評估并在鋼協網站公示,22家企業完成部分環節超低排放監測評估公示;低碳冶金探索全面開展,低碳技術由“探索”到“實踐”的步伐日益加快;全生命周期評價有序行進,目標是建立健全綠色制造體系、普及產品綠色設計與全生命周期理念、促進降碳工作推進。
應正確認識我國鋼鐵消費市場。我國人均歷史累計產鋼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我國鋼鐵產品始終堅持以滿足國內經濟發展需求為主,少量出口鋼材產品可以通過參與全球競爭,促進國內鋼材產品質量提升。“十三五”以來,我國鋼材消費保持高位。
中國鋼鐵引領行業低碳發展
碳達峰碳中和現已成為全球廣泛共識。截至目前,在全球前十大主要鋼鐵生產國中,已經有9個國家做出碳中和承諾。我國提出的“30·60”低碳發展目標,是黨中央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重要戰略決策,是對生產、消費、技術、經濟、能源體系的歷史性革命。緊密圍繞國家“雙碳”決策部署,我國正在加快構建目標明確、分工合理、措施有力、銜接有序的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
鋼鐵行業是我國落實碳減排的重要領域,未來將面臨碳排放強度的“相對約束”、碳排放總量的“絕對約束”以及嚴峻的“碳經濟”挑戰,加快低碳轉型責無旁貸、勢在必行。總體分析,我國鋼鐵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先后經歷達峰、降碳、脫碳、中和四個階段,達峰容易、科學達峰不易,中和難、持續中和更難,不僅需要依靠制度建設及政策體系保障,還應借力智能化平臺賦能。
為進一步健全完善我國鋼鐵行業低碳轉型頂層設計,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研究構建了以提高碳生產率為核心的C+4E低碳發展理論體系及方法學,為行業低碳轉型提供了堅實理論依據和科學操作指南;同時,研究建立了基于工業互聯網的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全過程智能管控與評估平臺,并在首鋼遷鋼、瑞豐鋼鐵等企業應用實施,全方位體系化支撐行業落實“雙碳”行動。
總之,達峰是發展問題,以鋼鐵達峰為例,核心是解決發展中的結構調整問題;降碳是技術應用問題,應用現有技術降低能源和資源消耗;脫碳是技術革命問題,應著力推動突破性、前沿性、創新性低碳技術研發應用;而鋼鐵碳中和則是一項復雜、長期和系統性的工程,是發展方式的新變革,須多領域協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