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公布年度報告的上市公司中,計提超過1億元存貨跌價準備的公司有113家,其中最多的10家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在10億元以上。中國船舶計提額度最高,達到37.96億元,如果排除建造合同形成資產項下的部分,則最終計提額度為13.4億元。其中確認存貨跌價損失近12億元,而去年該公司的凈利潤不足4000萬元。
其次是中國建筑,計提19.55億元的存貨跌價準備,上海電氣、中國石化、上汽集團、中興通訊、中國鋁業、寶鋼股份、東方電氣以及中國神華分列3-10位。
鋼鐵:2/3上市公司存貨跌價準備增長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按照申萬二級分類,已公布去年年報的27家上市鋼企中,三分之二公司的存貨跌價準備出現增長。其中行業龍頭寶鋼股份從去年年初的6.14億元猛增至去年年底的12.12億元,幾乎翻番。寶鋼去年資產減值損失總額為23.88億元,存貨跌價損失大約占四分之一,去年全年寶鋼實現凈利58.18億元,同比降幅達到42%。
酒鋼宏興存貨跌價準備從2773萬元猛增至7.94億元,增幅超過27倍,公司去年虧損超過23億元,其中確認的存貨跌價損失就達到7.85億元(存貨跌價準備考慮轉銷部分后即確認為當期存貨跌價損失,下同)。從細分項目來看,主要是原材料的跌價準備從年初的1816.53萬元增至年底的7.51億元。公司表示,主要原因為2013年度鋼鐵產品的市場價格下降,導致產成品及相關的原材料價值的可變現凈值低于存貨成本。
去年八一鋼鐵因33億元存貨零計提而被廣為詬病,但實際上撫順特鋼也有同樣的毛病,2010年到2012年都沒有計提一分錢減值準備,而存貨規模經過幾年增長已經達到20多億元。去年八一鋼鐵和撫順特鋼分別計提4044.49萬元、896.78萬元的存貨跌價準備。
黃金:上市企業計提額度幾乎全部增長
黃金價格2013年出現了近三成的跌幅,并創下30年來的最差表現,以往坐等存貨漲價就能有不菲收入的企業也紛紛加入計提的行列。除了尚未公布年報的山東黃金,只有園城黃金的存貨跌價準備出現下降。
辰州礦業2012年8.6億元存貨只計提了76萬元跌價準備,今年其存貨減少到不足6億元,存貨跌價準備卻上升近19倍至1508萬元。
計提額度最多的是中金黃金,從2313萬元增至1.94億元,增幅超過7倍,公司坦承,冶煉企業期初采購成本較高和計提存貨跌價減值,對利潤造成影響,中金黃金去年實現凈利潤4.31億元。
工業金屬:鋁生產企業最受傷
工業金屬方面,去年鋁價大跌13%,導致計提額度最大以及計提增幅最高的都是鋁生產企業。作為行業龍頭,中國鋁業計提了13.78億元減值準備,較2012年減少了0.29億元,不過其存貨規模超過235億元。
鋁企存貨跌價準備增幅最高的是新疆眾和、中孚實業、怡球資源以及焦作萬方,增幅分別為1197%、785%、513%以及168%。新疆眾和的存貨跌價準備從2012年底的166萬元增加至2160萬元,確認存貨跌價損失超過2900萬元,公司去年盈利8704萬元。
中孚實業解釋稱,期末存貨減值準備大幅增加系2013年12月31日電解鋁售價持續下降,在產品、產成品成本高于可變現凈值,公司去年確認7350萬元存貨跌價損失,全年虧損近8.5億元。
煤炭:存貨跌價殺傷力較小計提企業增多
雖然去年多家上市煤企存貨跌價準備出現了快速增長,但它們對利潤的殺傷力還比較小。今年上市的陜西煤業確認存貨跌價損失從去年的410萬元增長至2111萬元,增幅超過4倍。當然,與其近35億元的凈利潤相比,這點損失顯得微不足道。
煤炭行業龍頭中國神華,即使其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額度高達10.32億元居行業之首,但其去年確認的存貨跌價損失只有7300萬元,存貨卻高達176億元。相較于去年457億元的凈利潤,這點損失簡直不傷皮毛。
去年也是因為多年零計提并被質疑虛增利潤的陽泉煤業、西山煤電等今年都進行了小幅計提。另外還有多家煤炭企業“面不改色”,堅持不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其中平煤股份存貨規模較大,接近11億元,寶泰隆也有近10億元的存貨,但2008年以后都是零計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