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記者表示,除疫情期間消費服務受限階段,近年來,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的貢獻率都超過六成,同時也吸納中上游工業產出,是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和“壓艙石”。現階段,疫情對就業、居民收入、居民消費意愿的沖擊仍然存在,社會消費的修復較為緩慢。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有助于在海外經濟不確定性增大的背景下維持國內經濟的平穩發展。
今年以來,受疫情等因素影響,我國消費市場一度遭遇較大沖擊。為促消費,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臺,包括鼓勵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發放消費券;為餐飲等市場主體提供房租減免、金融支持等。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0305億元,同比增長0.7%。其中,三季度增長3.5%,而二季度下降4.6%。
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恢復同比正增長,下一步促進消費持續恢復將如何發力?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以來,消費市場呈現“必選強、可選弱”的特征。此外,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占比近一成的汽車消費波動很大,經過年初的較大幅度負增長后,伴隨5月份汽車購置稅減半政策出臺,6月份汽車銷量進入同比大幅增長過程,前三季度汽車消費累計同比已實現轉正,這也表明當前宏觀政策在促消費方面空間很大。
“三季度在整體消費增速加快的同時,‘必選強、可選弱’現象已有改觀,預計四季度若不出現新的超預期因素,這一趨勢將持續至年底。從促消費的角度看,當前可以考慮從表現相對較弱的大宗可選消費入手,通過適當增加消費券發放規模以及針對低收入群體發放現金消費補貼等方式,刺激消費需求,熨平數據波動。”王青進一步分析稱。
在明明看來,現階段消費和服務業市場恢復的基礎并不牢固,仍需政策支持和鞏固。對居民消費而言,“促進就業-提高收入-增加消費”的鏈條較為清晰。同時,可從降低個人消費信貸成本、優化大宗消費品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此外,提高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支出效率,將公共支出從投資更多地轉向消費方面。
談及四季度,明明表示,預計汽車、家電等領域的促消費政策效果延續,旅游、住宿、餐飲等行業消費將逐步修復。但是從整體上看,消費端的政策刺激力度弱于投資端,加之疫情擾動下的居民收入預期仍然偏弱,消費的邊際修復可能仍然處于較低水平。
王青認為,隨著經濟恢復常態化運行,代表消費轉型升級方向的可選消費將恢復較快增長狀態。不僅在商品消費領域,未來服務消費也將體現這一趨勢。伴隨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還有進一步上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