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板塊擠壓作用影響,地震時有發生。為減少建筑主體的地震反應,提升建筑結構的安全性,以阻尼結構為代表的消能減震裝置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建筑結構之中。2022年7月,豐臺文化創意產業大廈設計采用鋼框架—防屈曲鋼板墻結構件,其構件用關鍵材料為低屈服強度結構用鋼LY160。傳統的建筑結構用鋼強度波動范圍要求在110MPa以內,而低屈服強度鋼則要求在40MPa以內,是當前中厚板產品的最高標準。為盡快實現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的工程項目應用,用戶要求首鋼在1個月內完成交貨。面對挑戰,一支由技術研究院牽頭,京唐技術中心、制造部、中厚板事業部及首鋼股份營銷中心等組建的攻關團隊成立。
為實現低成本高效生產,團隊決定在現有的工業庫存坯中選擇成分體系合適的鋼坯進行投料生產。那么該如何選擇工業庫存坯?如何確定生產關鍵要素和控制窗口?怎樣才能保證工業生產一次成功呢?經過研究討論,團隊聚焦主要難點和關鍵環節,確定了“篩選工業庫存坯——確定中試軋制工藝——落實現場工業生產”的攻關路線。一場與時間較量的接力賽即刻開跑。
第一棒由京唐技術中心主任徐海衛發起。面對浩如煙海的鋼坯數據庫,他迅速組織狄國標、劉華賽、肖寶亮等團隊成員連夜開展成分比對和鋼坯篩選。兩天時間內,他們又將選好的鋼坯切割成中試適用的小尺寸,緊急從京唐公司運送至技術研究院。與此同時,團隊還結合鋼坯工業生產鋼板實物質量情況,制定了相應的中試軋制工藝方案。
隨后,接力棒遞交到了首鋼科學家、技術研究院王彥鋒的手中。他牽頭帶領團隊與檢測中心加工、檢驗、中試等專業人員展開了一場爭分奪秒的攻堅戰,他們不顧盛夏酷暑,放棄周末假日,連續奮戰多個晝夜,在一周時間內快速完成了實驗室工藝摸索及檢驗分析等各項工作,明確了該鋼種所需的合理成分體系、制備流程和工藝窗口。
中試工作完成后,接力棒又傳到首席工程師、京唐技術中心中厚板所所長狄國標博士手中。結合中試結果和產線實際,團隊與基地技術人員一同研究確定了工業試制方案。首次工業試制安排在凌晨3點半,為保證軋制關鍵工藝控制準確,技術研究院王彥鋒、馬龍騰,京唐技術中心魏運飛與中厚板事業部張學峰、制造部于文飛等團隊成員全程跟蹤現場生產,待鋼板軋制完成后,他們顧不上休息,又馬不停蹄地投入到取樣、加工、檢測等結果驗證工序中。經過檢驗,首輪工業試制鋼板外觀表面質量和各項性能指標均控制良好,滿足標準要求。
工業試制結果較為理想,但為確保最終生產萬無一失,狄國標決定對首輪試制過程進行全面復盤,系統分析生產工藝、力學性能及微觀組織的影響關系,并據此在原有的技術方案基礎上對關鍵工藝點提出更加嚴細的控制窗口,確保了后續批量化生產的順利完成。最終,經過各單位、各專業人員的通力配合和高效協同,僅用一個月時間就成功完成了低屈服強度鋼LY160的高效生產和穩定供貨,“首鋼速度”讓用戶贊不絕口。
目前,首鋼開發的新型減震阻尼器用低屈服強度鋼已成功應用于國內多個重要的鋼結構建筑工程項目,用戶反饋鋼板力學性能、表面質量及板形尺寸等各項指標控制良好,特別是屈服強度波動范圍能夠穩定控制在±10MPa區間內。至此,首鋼建筑用鋼成功擴增新成員,首鋼以高質量產品和高效率服務再次贏得市場認可與用戶信賴,敢于突破自我讓首鋼品牌更加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