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日本內閣府公布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修正數據顯示,由于內需疲軟,當季日本實際GDP環比下降0.7%,按年率計算下降2.9%。這與之前“環比下降0.5%,按年率計算下降2.1%”的初步數據相比出現進一步下滑。這是最近四個季度以來日本經濟首次出現負增長。
有分析指出,數據下滑反映出近兩年通脹高企給日本經濟帶來的壓力遠未消退。同時,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后,10月份日本實際工資收入同比下降2.3%,連續19個月同比減少。這反映出日本央行期望中的工資和物價正向循環仍未形成,也使日本央行調整貨幣政策的分寸更難拿捏。因此,市場機構一度預計,日本央行在明年第一季度調整政策的概率并不大,實質性調整可能要到明年第二季度。
然而,日本央行負責人先后釋放“鷹派”信號迅速改變了市場預期。12月6日,日本央行副行長冰見野良三暗示,日本央行“可能很快就會結束世界上最后一個負利率政策”,這是迄今為止日本央行領導層就結束負利率政策發出的最明確信號。12月7日,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在國會發言時稱,從年底到明年在貨幣政策處理的問題上將變得更具有難度,如果加息的話有多種選項可以用于調整政策利率。這番表態加劇了市場對于日本貨幣政策轉向在即的猜測。此后,市場預計日本央行12月結束負利率政策的概率從2%至3%飆升到45%,7日當天日本債券收益率創一年來最大漲幅,日元兌美元匯率上漲近4%。
有分析指出,由于核心通脹數據堅挺、日元匯率持續走軟,日本央行貨幣政策轉向的壓力也不小。
一方面,核心通脹數據居高不下。日本10月核心CPI同比上漲2.9%,已經連續第19個月超過日本央行的目標,這也是自6月份以來首次擴大。
另一方面,過去一年多來日本貨幣政策節奏與歐美央行持續偏離,令日元兌換美元等貨幣的匯率持續走弱。日元持續疲軟導致日本國內進口商品價格上漲,令日本企業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成本上升,生產成本增加,也會加劇通脹,并在日本金融市場引起動蕩。有報道稱,日本地區銀行高管上月與日本央行官員會面時,呼吁日本央行取消負利率政策。
此外,美聯儲政策對日本央行的影響也不能忽視。日本投資者是美國政府債券最大外國持有者,日本貨幣政策轉向可能會影響其海外投資流向,尤其美債可能遭遇減持壓力。去年以來,美國對日本貨幣政策動向保持密切關注,或是通過政府官員直接發聲引導、或是借國際機構之口“敲打”日本,建議其維持超寬松貨幣政策不變。
如今,盡管美聯儲仍在強調加息的可能性,但隨著美國近期勞動力市場進一步放緩,多個關鍵經濟指標走弱,經濟學家和市場的注意力已經轉向美聯儲“何時降息以及降息幅度多少”上來。美國市場的新動向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日本央行轉變貨幣政策面臨的壓力,這也給日本央行轉變貨幣政策,特別是迅速“接棒”美國走上加息之路留出了“窗口”。不過,日本央行貨幣政策迅速轉向可能推動日資回流,給全球流動性造成一定“抽水”效應,其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的影響需要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