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舉措聚焦:
西部地區開放口岸建設,支持確有需要且符合條件的地區口岸開放或擴大開放,支持智慧口岸建設;
探索創新江海聯運、鐵海聯運等便利化措施,支持多式聯運高質量發展;
支持成都、重慶、昆明、西安、烏魯木齊等建設國際航空樞紐;
在西部地區探索開展綜合保稅區“區港一體化”等改革。
01. 新疆開放口岸建設
新疆是我國向西開放的黃金通道和橋頭堡,國家級口岸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功能多樣、輻射范圍廣,區位、資源、政策優勢明顯,進一步提升新疆口岸的開放功能,對于服務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建設新疆“一帶一路”核心區、帶動沿邊地區繁榮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和重要現實意義。
對外大通道初步建成。新疆持續推進跨境基礎設施建設,已形成中吉烏、中哈俄、中蒙俄、中巴等多個方向對外開放通道,集公路、鐵路、民航、管網、通信“五位一體”的互聯互通網絡體系初步建成。
口岸貿易量增質升。近年來,無論是在規模、結構還是效益上,新疆口岸貿易發展都取得長足進步。
物流樞紐功能逐步優化。截至目前,新疆共有5個國家級物流樞紐,即烏魯木齊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阿拉山口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霍爾果斯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石河子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和庫爾勒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新疆物流整體布局進一步優化,國際物流樞紐地位顯著提升,物流運行效率不斷提高。
開放平臺功能逐步提升。近年來,綜合類開放平臺充分發揮沿邊發展增長極作用,帶動通道經濟和口岸經濟發展;專項類開放平臺有效促進跨境電商、跨境旅游等產業發展,助推沿邊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
02. 新疆智慧口岸建設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口岸建設方案(2023—2026年)》提出推動口岸信息互聯互通,將智慧口岸建設納入自治區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內容,加快口岸綜合管理信息化建設,推進智慧海關、智慧邊檢、智慧交通和智慧口岸建設相統籌。推動口岸相關部門監管信息互聯互通、設施設備共享共用,實現口岸數據資源綜合利用,對標國家智慧口岸試點建設工作要求,申請將霍爾果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和烏魯木齊航空口岸納入全國試點。
新疆不斷深化智慧口岸建設,持續優化通關效率,暢通對外開放大通道。
智慧口岸試點:霍爾果斯、阿拉山口(公路、鐵路)口岸和烏魯木齊航空口岸獲批國家智慧口岸試點,創新實施了多種通關模式,進一步提升了口岸通關效能。
智慧海關:烏魯木齊海關將“公路口岸+屬地直通”模式作為推進智慧海關建設的重要內容,高效推動該模式落地,目前該模式已在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喀什及烏魯木齊等區域全面推廣,后期將覆蓋全疆,提升跨境大通道的暢通水平。
03. 新疆不斷探索多式聯運新模式
多式聯運是指將公路、鐵路、航運、管道等運輸方式中的兩種或以上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協調、轉換和銜接等方式,形成高效、便捷的綜合運輸體系,以滿足貨物運輸需要。多式聯運具有產業鏈條長、資源利用率高、綜合效益好等特點。
烏魯木齊多式聯運加快發展:截至目前,圍繞烏魯木齊多式聯運中心,烏魯木齊已嘗試探索了公鐵、公海、鐵海、公鐵海、陸空等多種多式聯運模式,打造多式聯運物流樞紐。
全國首單“跨境電商(9610)+TIR”成功發運;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TIR過境直達運輸在烏魯木齊多式聯運中心始發;首輛哈薩克斯坦的國際道路運輸車輛以“公路口岸+屬地直通”模式從國際陸港區烏魯木齊多式聯運中心成功測試出關;全國第二個經國際道路運輸聯盟(IRU)認證的國際公路運輸(TIR)集結中心在烏魯木齊多式聯運中心揭牌成立……
打造自有品牌班列:2023年11月,本地自有品牌班列——新疆商貿物流集團打造的“天山號”多式聯運品牌試發運。“天山號”品牌班列推動國際陸港區中歐班列發運量占到全疆總發運量50%以上。
暢通公路口岸:烏魯木齊海關從2023年11月推行“公路口岸+屬地直通”模式改革,該模式被納入新疆“智慧口岸”整體規劃,在全疆范圍內推廣實施。
國際陸港區的“五大平臺”建設:包括中歐班列(烏魯木齊)集結中心、烏魯木齊鐵路口岸快件中心、多式聯運集貨區、糧油交易中心及冷鏈物流項目。
西部陸海新通道:2024年6月,疆渝攜手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聯運班列,從國際陸港區集結中心駛出,班列經由重慶發往東南亞國家,打通了中亞、新疆經重慶“南向出海”新路徑。
04. 新疆航空樞紐建設
航空樞紐是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核心節點,建設烏魯木齊國際航空樞紐,形成“東聯西出”的強大樞紐功能,是推進“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的重要舉措。
2024年7月11日,中國民用航空局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出臺《關于加快烏魯木齊國際航空樞紐建設 推動新疆民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圍繞烏魯木齊國際航空樞紐建設、新疆“干支通、全網聯”航線網絡構建、新疆機場基礎設施建設三個主攻方向,打造“一核多輔”“西出東聯”“疆內成網”的新疆民航樞紐、通道、網絡功能體系。
“一核多輔”是指構建以烏魯木齊區位門戶復合型國際航空樞紐為核心,以喀什、庫爾勒、伊寧、吐魯番、和田、克拉瑪依、阿拉爾等疆內重要節點機場為輔助,輻射疆內支線機場和通用機場,全疆機場協調聯動、全域覆蓋、與綜合交通有效銜接的多層次航空樞紐功能體系。
“西出東聯”是指構建我國經烏魯木齊至中西亞、歐洲的“西出”國際航空運輸通道和新疆與內地便捷有效的“東聯” 國內進出疆航空運輸通道功能體系。國內進出疆通道主要通達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城市群的國際航空樞紐和區域樞紐。
“疆內成網”是指構建環南疆、環北疆、暢通南北疆的疆內航空運輸網絡功能體系。
近年來,西部地區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外貿實現較快發展。2020年至2023年,西部地區進出口總值由2.96萬億元增至3.74萬億元,年均增長8.5%、高于同期全國1.2個百分點。
海關總署表示,此次出臺的措施旨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推動西部大開發的決策部署。下一步,將指導西部地區海關充分發揮協同聯動工作機制作用,推動15項支持措施落地見效,助力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合力推進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
據悉,15條舉措重點圍繞四個方面展開——
圍繞高水平服務西部地區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提出支持西部地區開放口岸建設,提升開放通道能級,釋放開放平臺動能,促進開放發展協同。
主要措施包括:支持確有需要且符合條件的地區按規定程序申請口岸開放或擴大開放,支持智慧口岸建設,豐富和完善口岸功能;探索創新江海聯運、鐵海聯運等海關監管便利化措施,支持多式聯運高質量發展;支持成都、重慶、昆明、西安、烏魯木齊等建設國際航空樞紐;支持確有需要且符合條件的地區設立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B型),在西部地區探索開展綜合保稅區“區港一體化”等改革。
圍繞高質量促進西部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提出支持西部地區優勢產業擴大集群、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特色產業加快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創新、邊境貿易有序穩定。
主要措施包括:支持西部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支持傳統產業企業進口先進技術、重要設備、關鍵零部件等開展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支持符合條件的區外企業申請開展“兩頭在外”的高附加值保稅維修業務;加大特色農食產品品牌培育力度,推動蔬菜、水果、茶葉、中藥材、酒類等優勢特色產品擴大出口;支持保稅研發、保稅維修、保稅再制造、保稅展示交易、融資租賃等新業態在西部地區落地;支持發展邊境貿易,鼓勵邊民互市貿易多元化發展。
圍繞高效能筑牢西部地區國門安全屏障,聚焦筑牢國門生態生物安全防線,促進糧食、能礦資源等重點領域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維護安全發展環境,推出了系列舉措。
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完善動植物疫情疫病聯合監測控制機制,防范動植物疫情疫病傳入和外來物種入侵,維護好長江、黃河等生態環境安全屏障;支持西部地區海關與地方共建口岸傳染病聯防聯控機制,提升傳染病跨境傳播的聯防聯控能力;深化中歐(亞)班列運糧指運地檢驗檢疫改革,優化能源資源產品檢驗監管模式和調運機制;加強核生化爆、武器彈藥、毒品等領域打私聯合整治,保持打擊洋垃圾、象牙等瀕危動植物及其制品走私高壓態勢。
圍繞高標準支持西部地區打造一流口岸營商環境,提出著力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優化企業服務質效,深化海關監管服務協作,助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口岸營商環境。
主要措施包括:支持西部地區具備條件的口岸城市納入海關總署牽頭開展的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試點城市之列,支持更多海關改革舉措優先在西部地區復制推廣;發揮“海關關長送政策上門”等機制作用,加強助企紓困個性化服務;高質量實施RCEP等自貿協定;加大海關“經認證的經營者”(AEO)培育力度,加強自主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培塑和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構建西部地區海關協作機制,強化西部地區海關協作,密切西部與中部、東部區域海關協作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