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研究一季度成績單可知,正如信息發布會上鋼協黨委副書記、副會長兼秘書長姜維分析,取得“開門紅”的成績主要原因得益于1月、2月份鋼鐵行業積極響應“三定三不要”經營原則,控產較好,鋼材庫存保持低位,原燃料價格下降未帶動鋼價進一步下跌,才讓行業效益整體同比增長。然而自3月份以來,鋼企增產動能走強,供需失衡加劇,行業形勢日趨嚴峻。從數據來看:
一方面,供給強于需求,三四月份增產較快導致價格快速下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第1季度,我國粗鋼產量為2.59億噸,同比增長0.6%;折合粗鋼表觀消費量為2.30億噸,同比下降1.2%。這也折射出當前我國鋼材市場供強需弱的格局。今年前2個月,國內粗鋼產量同比下降1.5%,然而3月份粗鋼產量同比大幅增加4.6%,打破了十分脆弱的市場平衡,說明一些鋼企“一有利潤就增產”的沖動還是很強!4月份以來,鋼鐵增產勢頭仍在持續,導致我國鋼材市場價格以震蕩下跌為主。截至5月9日,中國鋼材價格指數(CSPI)已降至92.81點,比4月初下降1.82%,比去年底下降4.78%,比去年同期下降13.42%。
另一方面,外需仍然偏弱,靠出口消化供給增量不可持續。海關總署數據顯示,1月—4月份,我國累計出口鋼材3789.1萬噸,同比增加286.5萬噸,增長8.2%;出口均價為702.6美元/噸,同比下降10.5%。這其中,既有4月份受“貿易戰”刺激搶出口造成的“量增”,又有低價競爭、出口結構不合理造成的“價跌”,但無論如何都得不償失!4月份,中國和全球制造業PMI(采購經理指數)均跌至景氣區間以下,分別為49.0%和49.1%,表明內外需求都不容樂觀。同時,鋼鐵企業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1.0%,環比回落0.1個百分點,在收縮區間繼續下降。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靠出口消化供給增量的路是行不通的!
當前,我國鋼鐵消費總量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鋼鐵企業必須加強自律、整治“內卷”。產量調控行之有效,但靠協同自律實現穩健發展同樣不可放松。堅決貫徹“三定三不要”經營原則、繼續不遺余力自律控產降庫存,才是鋼鐵企業應對當前挑戰、實現穩健經營的“最優解”。
鋼鐵企業要清楚認識到,在減量調整周期下,堅持“三定三不要”經營原則、自律控產降庫存不是階段性的權宜之計,而是鋼鐵行業實現長期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這是認識,也應是共識!總有一些企業,包括部分大型鋼鐵企業、電爐鋼生產企業,在形勢稍有好轉時就盲目增產,破壞市場秩序,導致供需格局走向失衡。實踐證明,這不僅僅嚴重影響行業整體穩健經營成果,而且在各類企業走到加速洗牌的岔路口時,這類不顧大局的企業往往自身也難以存活。據相關研究,在我國鋼鐵行業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粗鋼產量下降對碳減排的貢獻度高達41%。從這個角度而言,自律控產也是鋼鐵行業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自律控產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從思想、戰略、行動上主動適應鋼鐵行業的減量調整,這才是真正的理性和擔當。
企業層面,摒棄“內卷”,堅持“三定三不要”經營原則。企業利益孕育于行業利益之中,這是每家鋼鐵企業都應清楚認識到的!鋼鐵企業必須摒棄市場形勢稍有好轉就放量生產、“打價格戰”的傳統增量發展的老路,不再寄希望于其他企業先減產,而是從自身做起積極自律控產降庫存,大型鋼鐵企業要帶頭示范,中小鋼鐵企業要積極響應,企業家們要增強大局觀、發揮主心骨的核心作用。要按照鋼協一季度信息發布會的要求,特別是在關鍵的5月份,堅持貫徹“三定三不要”經營原則,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同時做好出口節奏及品種結構調整,實現區域自律、品種自律和出口自律,加速從“量本利”思維轉向“價本利”思維,盡快實現新一輪供需動態平衡,延續一季度“開門紅”的良好態勢。
政府層面,優化產量調控機制,體現政策差異化導向。面對市場上開展粗鋼產量調控的熱切呼聲,相關部門應盡早出臺、盡早分配、加強督查,優化并嚴格執行控產政策,為企業平穩減產留足空間。要讓政策體現出明顯的差異化傾向,特別是加大對環保績效A級企業、極致能效企業和低碳冶金試點企業、聯合重組企業的支持力度。需要特別提醒的是,有些地方要求企業“實物量增長”,實質就是要求增加產量,這種觀念必須盡快轉變!此外,一些地方政府還須盡快破除“唯GDP論”“一刀切”做法,對于生產低端產品、技術及管理優勢缺失、長期虧損且扭虧無望、負債率高、實現超低排放還需大量無價值投資的落后產能企業要及時退出,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創造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業績。
行業層面,凝聚共識,盡快構建推進實施產能治理新機制。近年來,隨著整治“內卷”呼聲日益高漲,不斷增強自律意識、建立產能治理新機制成為行業共同的訴求。可以說,構建產能治理新機制是解決當前行業主要矛盾的關鍵一招。在當前鋼鐵供強需弱、市場下行的形勢下,開展粗鋼產量調控、加強行業自律就是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作用,適時調整鋼鐵生產強度建立市場供需的新平衡。同時,應持續完善以質量、安全、環保、能耗、碳排放等為主要導向因素,有利于先進產能充分發揮、促進優勝劣汰的產量調控評價機制。通過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基于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探索建立并推進實施既有能耗、碳排放政策約束,又有行業自律、政府監督,符合市場規律要求的產能產量調控新機制,才是解決當前行業主要矛盾的關鍵。
自律控產降庫存!老生常談,但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談。如今,我國鋼鐵行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的攻堅期、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期、國際競爭格局重塑的重要窗口期,答好“產量題”是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步,但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自律控產降庫存實現了首季效益“開門紅”,為鋼鐵行業全年穩運行奠定了良好基礎,也必然是鋼鐵行業當下和后期應對減量調整、實現穩健經營的“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