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兆會入主集團后,管理層頻繁變動:2004年,李天虎在分得一家水泥廠后離開;不久,辛存海離開集團赴廣西做企業。而后,李兆會的六叔李文杰擔任集團總裁。2013年,李文杰離開聞喜縣去陜西漢中做礦產和房地產生意……
■ 集團究竟負債多少?“債務至少有100多億元,其中,銀行債務50多億元,客戶欠款40多億元;目前,集團土地、廠房、設備等等加起來約八九十億元。”知情人告訴本刊記者,“集團僅設備就有100多家債主,原料部的債主更多,即便以鋼抵債也不可能全部兌現。”
■ 聞喜縣一位官員告訴本刊,集團的管理漏洞大,比如,“機器設備在生產中就被人偷走零件。”該官員說,曾有一名過磅員只上15天班就掙了62萬元。
2008~2010年其他鋼企都在賺錢,集團為何一直在賠錢
2014年3月,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集團)全線停產。
在山西運城市,集團舉足輕重,號稱“萬畝鋼廠”。2013年8月,集團被評為“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是山西省唯一入列前200強的民營企業。而7個月后—員工欠發5個月工資;原料庫存基本為零;離職職工超過2000人;各類欠款、貸款逾百億元……
曾經“年營收總額超百億”的集團為何會走入絕境?
一年建一座新廠
集團位于秦、晉、豫三省交界處的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創始人李海倉,曾任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全國政協第九屆委員。
知情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上世紀80年代初,李海倉、李天倉(李海倉大哥)、辛存海、侯嵐云4人分別出資5000多元,合伙做生意。
1987年,李海倉出資20余萬元,并以4人名義聯合向信用社貸款10萬元,與當地一家國有企業“聞喜縣白水泥廠”建起聯合焦化廠。之后,在1988~1991年間,李海倉又先后與三門峽機務段、運城車務段、洛陽鐵路分局等單位聯合成立焦化廠和洗煤廠。時至1992年初,李海倉已經擁有4個焦化廠,總生產能力達到26萬噸。
1992年,李海倉進入鋼鐵行業。當年10月,李海倉與湖南省冶金廳、河南省冶金廳、上海市冶金廳簽訂合作協議,聯合成立山西鋼鐵有限公司。李海倉出資5400萬元,三個冶金廳各出資1000萬元。1993年建廠,1994年4月投產。
2002年末,山西鋼鐵有限公司資產總額為40.36億元,其中流動資產15.63億元,固定資產21.77億元;負債總額16.06億元,其中流動負債10.27億元,長期負債5.76億元,資產負債率為39.28%。
自建立第一個焦化廠起,李海倉幾乎是以一年一個新廠的速度,在黃土地上建起占地3.6平方公里的鋼鐵帝國—三鐵焦化廠、鋼鐵有限公司、投資有限公司、軋鋼有限公司、國際鋼鐵有限公司、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鑫公水泥有限公司等7個獨立法人企業,共14個分廠,7500名職工。
2003年1月22日,李海倉在辦公室被南街村村民馮引亮用自制獵槍槍殺,兇手作案后自殺。警方偵破此案后宣布:馮引亮多次欲將其已轉包給他人的土地轉讓給集團,并敲詐勒索,因遭拒絕行兇殺人。
李海倉死后,集團股份構成就成了輿論關注的熱點,陸續有媒體報道:李家兄弟共6人,李海倉排行老三,其五弟李天虎任總經理,家族股份占90%以上。
聞喜縣財政收入有三分之一來自集團,此外,7500名員工及其家庭將集團作為依靠。因此,集團由誰來掌舵,是當地備受關注的大事。
2003年2月18日,李海倉死后第28天,其子李兆會接任董事長職務,并承接全部資產。總經理李天虎、常務副董事長辛存海繼續保留職務,輔佐李兆會。
李兆會入主集團后,管理層頻繁變動:2004年,李天虎在分得一家水泥廠后離開;不久,辛存海離開集團赴廣西做企業。而后,李兆會的六叔李文杰擔任集團總裁。2013年,李文杰離開聞喜縣去陜西漢中做礦產和房地產生意……
“原來李天虎管內,辛存海管外,都走了。”知情人說。
債務到底有多少
2014年春節后,不斷有集團的消息爆出:資金鏈斷裂,深陷債務危機,風險敞口達150億~200億元;虧損嚴重,拖欠工人工資數月。
集團究竟負債多少?“債務至少有100多億元,其中,銀行債務50多億元,客戶欠款40多億元;目前,集團土地、廠房、設備等等加起來約八九十億元。”知情人告訴本刊記者,“集團僅設備就有100多家債主,原料部的債主更多,即便以鋼抵債也不可能全部兌現。”
集團的債權人感覺有些恐慌,王維佳(化名)是其中之一。
王維佳曾承攬過集團彩鋼房工程,據他說,先后和集團打了七八年交道,李海倉在世時未拖欠過工程款。“小老板(李兆會)接管后就開始押款,一共欠300多萬元,拖了5年。”
2014年3月前,集團的6座煉鐵爐陸續停產,這引起王維佳的警覺,網絡上鋪天蓋地的信息讓他無所適從,“今天說倒閉,明天說復產,后天說兼并,都不知道誰說的是真的!”
每天早上,王維佳會去集團廠區看看是否復工,目睹的景象令他有些沮喪—要賬、提貨的人群對集團總部大樓造成影響,引來警方入駐。“5月18日,有近千名工人把集團的大門堵了,討要工資。”
李兆會“很少在廠里現身”
知情人介紹說,2008年至今,集團持續虧損,最多時一年虧損過20億元。
“2008年,集團停產半年之久,賠了近20億元,而與其規模、產品類似的山東日照鋼鐵公司卻賺了10多億元。”當地一位官員說,“2008~2010年其他鋼鐵企業都在賺錢,但集團一直在賠錢。”
聞喜縣一位官員告訴本刊,集團的管理漏洞大,比如,“機器設備在生產中就被人偷走零件。”
生產原料采購這個重要的環節也出過問題,“裝車時只在馬槽4個角放4根鋼管,里面倒入好料,其余空間用不合格原料填滿。”上述官員說,“原料檢驗的時候,送貨人與化驗人員勾結,只從4個角的鋼管內取樣化驗。”
該官員說,曾有一名過磅員只上15天班就掙了62萬元。
李海倉與李兆會對集團的管理方式也有不同。王維佳告訴本刊記者,李海倉在世時經常在廠里巡查,一天晚上發現有個老頭在工區內睡覺,李海倉遞上一根煙說,大哥,是不是白天干活了,注意點,咱們這是私人企業,多操心。“那老頭直到天明再沒閉過眼。”
“李兆會接班后,很少在廠里現身,很多職工沒見過他。”王維佳說。
運城市一位官員告訴本刊記者,2011年底,集團已顯現出不好的苗頭,運城市委曾召開過一次會議,市委書記在會上對李兆會說:“很多次,省領導想到集團去看看,但你也不在,就不去了。”當時李兆會表態說,2012年在集團呆200天,事實上沒有兌現。
“看到集團經營不好,運城市主要領導曾讓聞喜縣的領導聯系李兆會,但他不接電話,后來不得不派人去北京找他。”一位知情人說。
地方政府“鼓勁加油”
盡管面臨多重問題,但仍有一些鋼企對集團有興趣。從2009年開始,山西太鋼和北京首鋼就在洽談收購鋼鐵一事;2014年,河北敬業鋼鐵集團、德龍鋼鐵等前往聞喜縣,磋商重組事宜……而上述收購、重組迄今均未達成。
據說,運城市市長曾問集團何時復產,李兆會給出的時間是6月10日。
運城市、聞喜縣兩級政府對集團高度關注,“市委書記和市長親自處理這事,集團一倒,牽連的面太大。”有知情人說,“當地好幾個大企業都給集團擔保,其中一家號稱全國最大的金屬鎂企業已經受到波及。”
2014年3月11日,聞喜縣委書記張汪尤曾率隊到鋼鐵調研。4月16日,由運城市常務副市長王殿民、副市長常建忠帶領的協調小組入駐集團現場辦公。據稱,這個協調小組由運城市金融辦、經信委、人行、銀監局、市中院等職能部門和常駐運城的各金融機構負責人共同組成。
有媒體報道,王殿民給出的解危思路是:銀企加強溝通協調,形成為鼓勁加油的輿論環境;稅務、電力、環保、法院等單位一如既往地支持企業發展;市縣兩級政府全面創優環境,提振企業信心,讓員工看到希望;社會各界、金融系統要給予企業真誠關懷;企業要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激活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