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戰略新興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吳金希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表面上看,前5個月央企利潤的總額較高,但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營業總收入增幅繼續放緩,今年央企的利潤表現或許還不及去年。如何破局,是目前擺在國資委和央企面前的一道難題。
央企遭遇兩個5%
此時已進入盛夏,然而體量巨大的中央企業仍然感受到陣陣寒意。近日,財政部公布了央企應繳利潤收取比例將在基礎上提高5%;差不多與此同時,國資委對中央企業的利潤指標也從2013年的10%下調到2014年的5%。
吳金希指出,央企利潤上繳與央企利潤指標的一升一降,說明正處于經濟換擋調整期的央企日子更加艱難,經濟增速壓力會直接倒逼鋼鐵等央企做出轉型升級的選擇。
“目前,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保持增長,但是其主要是由煙草、鐵路等特許經營和壟斷行業貢獻的。如果剔除這些行業,今年央企的利潤表現十分差強人意。中石油、中石化等多家央企‘巨無霸’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皆有所下降。”吳金希說。
對于今年國內外宏觀經濟的復雜多變,國資委早有心理準備。相對于去年10%的利潤增長目標,今年國資委給央企定的利潤目標才5%,保證5%的增長,力爭達到6%。雖然與去年相比,這一目標已經大幅降低。即便如此,5%對于一些央企來說,也并不是一個輕松的數據。
以鋼鐵行業為例。中鋼協數據顯示,2014年一季度,國內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8688億元,實現利潤-23.29億元,同比減少56.04億元,累計虧損面達到45.45%。由此看來,去年艱難扭虧的鋼鐵行業或將難續去年“佳績”。此外,實現利潤同比降幅較大的行業還有國有煤炭、化工、紡織、輕工等行業;有色全行業繼續虧損。
“央企業績不佳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多數央企集中在利潤率較低的傳統行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央企自身缺乏靈活有效的應對機制是造成國企整個利潤上漲幅度緩慢的主要原因。”北京現代產業規劃研究院理事長彭劍彪對記者說。
虧損央企雪上加霜
財政部數據顯示,2014年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中安排調入公共財政預算184億元,比上年同比增加119億元,占中央企業上繳國有資本收益的13%。
吳金希指出,近年來國有資本經營收入中用于民生的投入越來越多,而日前財政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提高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收取比例的通知》,將央企紅利上繳比例在現有基礎上提高了5%,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提高國有資本收益收取比例,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精神的響應。
經估算,今年預計收取中央企業稅后利潤1414.9億元,比上年執行數(下同)增加375.43億元,增長36.1%。
國資委副主任、黨委副書記黃淑和早前表示,“我們將根據國有企業發展實際,有差別、分步驟地提高國有資本收益收取比例,到2020年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達到30%。”顯然,今年提高5%是對這種部署的落實。
對于到2020年國企紅利上繳比例達到30%的目標,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向記者做了分析:央企上繳應以84家保障性、競爭性企業為主,目前平均上繳紅利比例為15%,如果要達到平均上繳比例30%的水平,則從現在起到2020年前,每年至少以2個百分點幅度上調繳納比例。“這意味著屆時煙草企業上繳利潤比例可能會在35%至40%之間。”李錦說。
“提高紅利的上繳比例5%,對中央企業來說,勢必會加大其運營壓力,尤其是對那些效益不好的中央企業,更是雪上加霜。”彭劍彪告訴記者。
不少央企抱怨此次國有資本金預算的收取來的有些突然。在財政部要求國有獨資企業應繳利潤收取比例提高5%之前,曾邀請十幾家央企去參加座談,征求意見。但仍有部分央企負責人抱怨:“沒有想到這么快就發文了。”
轉型升級需念好“混合經”
黃淑和早前表態,國資委2014年將加強企業的各類考核,對考核不達標、長期虧損等“不在狀態”的中央企業,將嚴格處治。
財政部數據顯示,2013年,國有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24050.5億元,同比增長5.9%。另據國資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度中央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3萬億元,同比增長3.8%。今年的利潤增幅可謂創五年新低。從主要行業盈利情況看,實現利潤同比降幅較大的行業為有色行業、煤炭行業、化工行業、機械行業等。
“有一部分央企會在這種壓力下被重組、消亡,中央企業應該做好在淘汰落后產能以及節能環保等方面付出‘沉重代價’的準備。”彭劍彪認為。
吳金希指出,中央企業要根據自身特點,合理地進行資源配置,不要盲目地延伸產業鏈與價值鏈。對于那些不具備優勢、價值創造力低的業務,要進行調整甚至是剝離,有序退出,提高活力與市場競爭力。
5月20日,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于2014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意見》,指出接下來國資改革的重點是推進國企股權多元化改革,建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機制。這也被看成力挽央企于困局的良藥。
李錦分析,由于央企適應了過去十年的經濟發展模式,4萬億的投資,各種產業規劃的頻頻出臺,與央企做大規模的模式不謀而合。央企內部運作習慣的是‘進’,卻不適應接下來的需要‘收縮’的發展狀態了。這一輪的調控思路對于國有和民間資本的合作來說尤其明顯,現在有民企提供資金,有些央企自然找到擴大規模的路子。
李錦認為,央企的發展必須改變規模化擴張的路徑依賴,轉為依賴創新的路徑。通過改革加快轉型升級,包括通過混合所有制在外部重組等方式增加效益,增強企業活力,提升內部管理力度,加強核算,節儉開支,從而增強企業盈利空間。國務委員王勇關于“要動力、要活力、要效益”的“三要”提法便是針對這種背景提出的,應當把思想統一到這個“三要”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