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發展非鋼產業五大板塊
“鋼鐵行業現在形勢很嚴峻,鋼鐵產業嚴重產能過剩,這情況在幾年內很難有好轉,所以鋼鐵行業同質化競爭的局面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對此我們只能一邊以效益為中心,沒有毛利潤的產品盡量不生產;一邊把非鋼產業作為發展重點。”重鋼集團董事長劉加才向華龍網記者表示。
“‘十二五’期間,我們主要的精力、資金的投入都在環保搬遷上,因為搬遷的資金缺口很大。對非鋼產業的態度是任其自由發展,沒有投入,也不重視。集團從去年開始把非鋼產業的發展作為重要戰略。”劉加才介紹,去年起重鋼集團明確了重點發展非鋼產業的五大板塊,分別是:礦產資源、工程建設、房地產、物流配送、氣體制造。
據劉加才介紹,去年重鋼集團非鋼產業比重在30%左右。按規劃,“十三五”期間重鋼集團非鋼產業比重將達到50%。
創新技術降低鐵水成本
“面對持續惡化的鋼鐵行業形勢,集團持續推進降本增效工作,今年的目標是實現鋼鐵主業減虧20億元。而鐵水成本高一直是造成我們虧損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降低鐵水成本是我們降本增效的重要環節。”據劉加才介紹,重慶本地鐵礦資源的含鐵量較少,重鋼目前90%左右的鐵礦都靠從外地運來。劉加才算了一筆賬:“以我們自有的礦山西昌礦業公司為例,從西昌運送礦石到長壽的運費是238元/噸,因為該礦山的鐵礦石品位(含鐵量)在55%左右,所以要1.8噸礦石才能煉一噸生鐵,折算下來我們煉一噸鐵的物流成本達400元左右。如果是國外來礦物流價格會更高。”
面對這一情況,重鋼集團進行了技術創新。以前重鋼的中型高爐煉鐵采用的是來自巴西、遼寧等地的精礦,如果用品位差的礦石就會造成爐況不順的情況發生,而這些精礦的價格、運費都很高,從而造成重鋼鐵水成本居高不下。今年起,集團創新了煉鐵工藝技術,保留一部分精礦的同時,再加入一些價格便宜、品位較低的雜礦,通過新技術,使高爐用這些礦石煉鐵時不再出現爐況不順的現象,從而降低了鐵水成本。
“今年5月我們的鐵水成本較今年1月每噸下降448元。”劉加才表示,“今年1-5月,重鋼集團同比2013年減虧5.1億元,減虧幅度達到46.83%。”
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
據介紹,重鋼集團出資1.53億元與中國長江航運(集團)總公司、江蘇新揚子造船公司等國企、民企合資成立的三峰靖江港務物流有限責任公司,經過2年多的建設,已成為物流、加工、貿易三位一體、相互促進發展的大物流基地,也是重鋼集團原料儲備和船用剛才中轉、加工配送的重要基地,成為重鋼集團進行商貿和融資活動的重要平臺,資產已增至25億元。
而重鋼集團合資開發的澳礦項目也正在資金籌集中。據劉加才介紹,該項目位于西澳洲地區,資源儲量預計達到50-80億噸,原礦平均品位39.4%,選礦后鐵精礦品位將達67%以上。預計一期工程每年可開采鐵精礦一千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