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北京國際礦業權交易所(下文簡稱“北礦所”)增資擴股,吸納川谷匯(集團)有限公司(下文簡稱“川谷匯”)成為第二大股東,據了解,作為北京產權交易所控股的企業,北礦所此次行動并非簡單的資本重組,引入川谷匯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搭建中國風險勘探資本市場,將礦業的前期投資由目前的負債模式變為眾籌模式。
據了解,中礦聯推動的風堪資本市場前期將以內蒙古整裝勘查區項目作為試點,遠期將走向證券市場,交由證監會監管。
風勘眾籌
“地勘(地質礦產勘查)的投資特點,一是投資額大,二是風險大,三是周期長,風勘市場要解決上述三大問題,國外已經建立了100年,但中國才起步。”7月17日,在中國礦業聯合會(下文簡稱“中礦聯”)五屆六次會議上,中礦聯常務副會長王家華呼吁會員單位積極參與風堪資本市場的運作。
礦產勘查資本市場,又稱“風險勘查資本市場”,是為礦產勘查主體融通資金并為投資主體提供權益交易的資本市場,是為處于探礦階段的非上市礦產勘查企業提供融資及股權交易的資本市場。
實際上,在此之前,無論是北礦所,還是天津國際礦業權交易所都具備部分風堪資本市場的功能,但在實際運作中并不活躍。
北礦所董事長吳汝川對此總結為,資本市場缺少統一的礦產勘查信息披露及評估標準;場內市場缺少礦產勘查企業專屬標準和融資板塊;場外市場缺少交易平臺;資本市場風險控制制度不健全;尚未形成風險勘查投資文化。
而“假報告”被業內視為制約風堪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大障礙,據了解,目前國內的很多地質勘查報告水分很大,從勘探數據到樣本采集都存在作假,導致礦業權交易市場的信用度低,資本不愿意介入其中。
“報告是不是為投資人所認可,因此要有合資格人制度,要有標準規范,現在假報告泛濫,哪個投資人敢投?”王家華說。
據了解,為此,中礦聯已經聯合澳大利亞冶金礦業協會簽約形成了一批合資格人(注冊地質調查師、注冊采礦師、注冊選礦師),高級的29個,低級的33個,高級的會員可以在全球的資本市場上對融資報告上簽字,低級的只能在澳大利亞的資本市場上簽字,簽字后即要終身負責,明顯造假就要吃官司。
“我們不建立合資格人制度,中國的假報告就剎不住,我們要通過試點建立和健全交易的制度和程序,設計和產生一系列交易相關制度。”王家華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中國的風勘資本市場,最后要走向證券化,要移交到證監會來監管。
行業低迷
據了解,內蒙古整裝勘查區項目作為風堪資本市場運作的試點項目,目前已經啟動,投資主體為“中礦蒙礦產勘查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注冊資本2億元,等額劃分為2億股,初始股價1元/股。作為試點項目,公司股東全部由中礦聯會員組成。據悉,一旦該創新型風險勘查模式運營成熟,投資主體將進一步向社會資本開放。
王家華用阿里巴巴眾籌拍電影來比喻風堪資本市場,他認為這個市場的建立將分散礦業前端的風險,“不要讓一個企業來投,要用專業的智慧將風險降到最低。”
據了解,礦業“眾籌”采取的是滾動融資模式,比如第一期融資2000萬元,用于對礦點的梳理,將成熟的點上市,進行第二期融資,前期的投資者可以繼續投資,也可以稀釋股權。
數據顯示,由于受到宏觀經濟低迷的影響,中國本來就弱勢的礦產勘探資金在不斷萎縮,2013年同比降低了8.3%,今年上半年同比已經下降了8%。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施俊法告訴記者,中國傳統的礦產勘查資金主要由中央財政、地方財政、社會資金三部分構成,三者的構成比例為10%左右、20%~30%、60%~70%,現在地方財政資金和社會資金都出現了下降。
勘探投資的低迷不僅表現在中國市場,一季度全球初級勘探主體的代表,多倫多創業板礦業企業的市值在102億至120億美元,低于2009年的139億美元,相比2011年370億美元的高點下挫了70%左右。
礦業重任
川谷匯董事長劉玉川認為,風勘資本市場既能幫助我國礦企順利“走出去”,也能夠將海外的優質礦業項目請進來,通過股權、礦權交易方式,實現全球礦產資源優化配置,為我國贏得定價權和礦業話語權,為我國礦產資源安全做出貢獻。
事實上,在此次中礦聯的會議上,已經有專家提出,在全球范圍內構建大型礦業企業是一種保持國家資產的重要方式。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先是掙美元,但遇到了美元貶值,資產縮水,再到黃金,2013年又遇到了黃金價格波動,后來有人提出儲備礦產資源地,但受到政治、安全的影響,這類資產也不安全,最后的結論是建立大型的礦產資源企業全球配置資源最靠譜。”一位與會的中礦聯權威專家表示。
不過,就目前的狀況而言,世界礦業的壟斷集中程度已經較高,全球最大的10家礦企占了全球38%的礦產份額。就鐵礦石而言,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三大巨頭壟斷了全球海運鐵礦石60%,“應該說他們擁有了所有品位高、可采性強的礦山。”
據CRU的觀察,目前中國已經在海外超過40個國家擁有礦產資源項目,以銅、鋁土礦、鐵礦石為主。Heritage Foundation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至2013年,中國公司在海外投資的鐵礦石資產高達345億美元。而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3年,中國海外礦業投資由42億美元增加到202億美元。
但業內形成的一個共識為,單獨構建全球性礦業巨頭的最好時機已經過去,未來礦業的風險越來越大,尤其是前期的勘探,如果沒有資金的支持,很難堅持到最后。
據法國興業銀行統計,2012年全球在建礦業項目中,54.4%的項目資本支出超過預算;據Ernst&Young統計,2010~2011年,公開披露資本支出超預算的礦業項目中,平均超預算額度達到71%。
依照標準普爾、富時等礦業指數情況,在過去兩年時間內,全球各類礦業公司市值平均下降超過50%,早起勘探公司市值平均下降超過60%,早期黃金勘探公司更是平均下降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