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我國特鋼行業的快速發展,企業的裝備水平、管理水平都有了較大提高,產品質量總體處于全球中上游水平,個別產品得到國際知名用戶的認可,已經具備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
不過,我國特鋼業的“短板”也須要引起注意。比如,我國特殊鋼產量中優質碳鋼占60%,真正的合金鋼不多。與此同時,我國特鋼企業較多,深加工和技術服務不足,產品檔次不高,名牌產品缺少,市場競爭力不強,一些高端產品仍依靠進口。雖然,我國特鋼產品也有一定量的出口,但檔次不高、價格低廉,容易引起外貿摩擦和反傾銷調查。為此,我國特鋼企業應該在產品質量、產品集中度、技術創新、深加工、差異化和產業鏈這六個方面加強改進和通力合作,力爭在最短時間內使我國從特鋼大國轉變成特鋼強國。
要注重發展規模與產品質量之間的平衡。我國鋼鐵業主要是產能效益,而不是質量效益,特鋼也不例外。特鋼企業是一個資本密集、技術、人才素質要求高的企業。在特鋼產品中,有些產品的生產技術難度大、管理難度大,有些產品的市場容量有限,有些產品認定周期長,產品有一定時效性,資金回收期長,一些企業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些因素,投資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特鋼企業的投資方向不要過于集中在同一個產品、同一條信息上。
前幾年,特鋼企業通過市場競爭的實踐,開始認識并致力于進行產品的質量競爭。但由于市場尚好及部分企業認識不夠深刻,對質量預防和質量提升重視不夠。因此,特鋼企業應根據自身的資源條件和市場空間,形成有效的生產能力和規模,以發揮真正的規模效益。
提高特鋼業的集中度。在國外,如瑞典、日本,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有50多家特鋼企業,現在通過重組、并購、參股等形式,瑞典僅有6家,日本亦不超過20家(含神戶制鋼等聯合企業),提高集中度已成為全球特鋼行業發展的趨勢。目前,我國特鋼生產企業大大小小加起來有100多家,前幾年經過兼并重組已經形成幾個產能超過200萬噸的特鋼集團。但是這幾年,又新增了許多企業,大的達到百萬噸級,小的甚至還有裝備落后的年產量在5萬噸左右的小企業。因此,我國特鋼產業集中度亟待提高。
技術創新防范市場風險。我國特鋼市場供大于求的格局已經形成,而防范市場風險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技術創新和過硬的產品。當前,我國部分特鋼企業的裝備水平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因此企業要重視技術中心、研發中心的建設,尋找特鋼技術的“短板”。如:棒材成品軋機由二輥改為三輥式、四輥式的應用,特鋼棒材的控軋控冷,在線熱處理并使金相組織達到用戶滿意度的技術開發應用,表面無缺陷技術的開發應用等。此外,我國特鋼行業的生產技術在連鑄軸承鋼的碳化物不均勻度、齒輪鋼的窄淬透性帶和帶狀組織、易切鋼的硫化物形態等方面都亟須突破。
重視和發展特鋼的延伸加工。特鋼的深加工產品是高附加值產品,也是企業延伸產業鏈、增加盈利的手段,同時也是特鋼企業為用戶服務的延伸。國外的一些企業在這一方面做得很好。例如,瑞典有60%以上的特殊鋼出口,均為深加工產品;德國的特殊鋼供應五大用特殊鋼行業,47%以上是通過深加工后供貨。特鋼產品的深加工可以從產品型深加工(零部件及毛坯等供貨)、營銷型深加工(配送、下料、剝殼等供貨)和材料性深加工(熱處理、磨光、剝皮、子處理等)這三個方面來進行。
以用戶為中心,在產品和服務方面謀求差異化。對于特鋼企業來說,不同層次的用戶有不同的要求,即使是同一層次的用戶也有不同層次的要求。即使是同一鋼種的用戶也由于加工方式、使用狀況、裝備條件、產品服役條件和環境的不同,對產品的要求也不同。比如,有的用戶要求直接切削,有的要熱加工后切削,有要求熱處理,要求冷加工、冷擠壓、深冷拔等,而且有些用戶沒有大的裝卸設備等。所以針對不同用戶,產品要有差異化。當前,特鋼企業的傳統服務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今用戶個性化的需求。要針對用戶需求,建立與每種需求都可以緊密結合的體系,實現產品開發的迅速化、專業化和服務滿意化,把用戶的產品變成企業的產業鏈延伸,建立和鞏固與用戶長期的合作關系。
與上下游共建產業聯盟。特鋼企業的原輔材料、設備備件供應商分布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供應商提供產品的質量對特鋼企業來說同樣重要,因此要把供應商作為特鋼產品整個生產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質量監測和管理延伸到供應商,使其提供的原輔材料、設備、備件等符合企業的質量標準要求。
從下游來看,特鋼企業要注意其產業政策動向,對用戶企業要針對不同企業的技術、質量、環保、成本等要求,多給予技術支持,共同解決用戶的技術“短板”。此外,行業要盡快解決目前我國特鋼鋼種多、技術標準雜、批量小的問題,企業要與下游用戶盡快制定結合我國資源特點和特鋼廠裝備特點,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特殊鋼標準體系,這樣既可以適用目前我國大爐子、連鑄、連軋裝備,可以組織批量大、成本低的高效化生產,又可以穩定企業的市場。(中國冶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