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一變天地寬。
從今年第二季度以來,九江鋼鐵有限公司煉鐵廠從生產到作業現場,再到員工的精神面貌,都發生了煥然一新的巨變,逐步建立起了生產穩定順行的長效機制。高爐的穩定性明顯提升,各項經濟技術指標都有明顯進步,3號高爐在9月份創造了2008年投產以來的最高水平。據統計,4月~10月份,該煉鐵廠平均月產360066噸,與一季度相比增長56224噸;平均噸鐵制造成本1899元,與一季度相比下降448.6元;燃料比月均558千克/噸,與一季度相比下降28千克/噸。
高爐還是原來的人操作,人員總數卻比去年減少了數百人,那么,促進其進步的原動力是什么?員工對這種管理又是抱以怎樣的態度?日前,筆者走進九鋼煉鐵廠車間,探尋煉鐵廠“脫胎換骨”的原因。
“生產出現問題,先要找自己的不足”“凡事站在員工的角度考慮一下,以人為本”“不換思想就換人,提高責任心,主動找事做”……在交流過程中,幾乎所有的車間管理人員都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類似的話語。他們認為,九鋼煉鐵廠發生的最大變化,并不僅僅是生產的快速發展,而是煉鐵人思想觀念的根本轉變,摒棄了“等、靠、要”的思想,主動出擊,責任心倍增。
生產中的問題都是管理問題
生產中的任何問題都是管理問題,這個轉變讓煉鐵人幡然醒悟,從而解決了一系列生產中曾經的頑固性、重復性問題。
燒風口曾經是九鋼高爐生產常見的事件,而每次燒風口之后就是休風,給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往常,燒風口在員工心里就是一種普遍的工藝現象。于是,在事故分析會上,大家找出諸多理由:爐況不順、爐缸有問題,外圍原燃料發生變化導致爐內氣流發生變化……這些理由仔細推敲不難發現,都是從技術上講原因,如果能破解技術問題,而且能做到事先控制,難道還是技術問題嗎?很顯然,這就成了管理問題。
從技術問題轉變為管理問題,這種觀念一經轉變,高爐車間的員工豁然開朗。他們認識到,燒風口是一種管理不到位的現象。于是,車間管理人員首先從自身管理上找原因,當高爐風量風壓變化時,可以先從技術上調節,規避風險;可以加強溝通,事前了解原燃料的變化情況,根據原料確定怎樣操作;數據的每一個變化就是爐況出現波動的先兆,可以采用相應的生產預案,實現攻守平衡。很快,燒風口從原來一個月多達十幾個,降到了現在的一兩個,甚至沒有。
跳出原來的管理模式,正視管理上的惰性和欠缺,找主觀存在的管理缺陷。這些轉變之后的觀念同樣也運用到了生產中的其他環節工序,如此一來,長效、穩定、健康的生產秩序也就水到渠成了。
以人為本改進工作作風
從今年4月份開始,該廠要求每名管理人員每星期都要下班組調研一次,每個月為班組解決一個實際問題。這個舉措受到了廣大員工的普遍歡迎,管理干部作風的轉變被員工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半年來,調研活動一共為員工解決了379個實際問題。
燒結二車間一名員工針對現場掉料嚴重的問題,提出應該對設備進行小改造的建議,車間采納后減輕了員工工作量,班組成員從38人減至21人,不僅效率提高了,員工的月收入也平均提高700元。高爐一車間一名員工認為對自己的考核不合理,車間立刻展開調查,判定班組長沒有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馬上修改了原考核,令員工十分滿意。
從員工反映問題的應接不暇,到現在的越來越少,九鋼煉鐵廠處理問題不過夜,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讓員工心服口服。每解決一個問題就溫暖了一次員工的心,而在這片“暖意”背后是進一步夯實了整個煉鐵廠的基礎管理,挖掘出基層員工無窮的智慧。今年5月份,燒結一車間一名看火班作業長在兄弟單位參觀時,學到了如何處理臺車扒背導致漏風停機的妙招,使燒結機作業率從95%提高到100%,令全車間信心大增。目前,該車間生產的燒結礦堿度合格率已從70%提高到了97%。
設身處地為員工著想,將心比心為員工考慮,這種以人為本的工作作風,帶給員工的實惠是實實在在的。
“自從用上了這個防堵料裝置,原燃料再也不會溢到下料斗外面,我們的勞動強度大大地減輕了,車間真是為我們辦了件大實事啊!”該廠原料二車間的一名員工如是說。原來,清理積料是該車間員工工作的一部分,不僅勞動強度大,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員工思想的波動。車間管理人員借鑒兄弟單位好的做法,新增設了防堵料裝置,基本杜絕了原燃料外溢現象。同時,這項小改革很快推廣到其他車間,受到員工的歡迎,令員工切身體會到廠部的關愛之情。
工作方法大膽創新
工作方法的大膽創新激發了員工巨大的潛力,這種變化是他們自己都沒有想到的。
“我們車間的人員經過崗位優化后,總數減少了1/3,這要放在過去我想都不敢想,也不敢做。”該廠原料一車間主任柳曉剛對從5月份開始進行的三項制度改革深有感觸。剛開始實施這項改革時,在員工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大家議論紛紛:工作量已經飽和了,怎么還要優化?這樣會不會影響生產的正常運轉?面對這些抵觸思想,管理人員首先拋棄固有思維,花半個月時間開展正面宣傳,對所有崗位重新進行勞動強度測評,合理安排崗位人員,充分利用好經濟杠桿,讓員工明白崗位優化之后,個人收入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陣痛過后,車間人員從176人優化至120人,員工平均收入提高了近千元。人員減少了,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空前高漲,生產一點也沒受影響。一些員工主動提出對設備進行改造,一番整改后,原來是一個崗位需要一個人,現在4個崗位只要一個人,工作效率提高迅猛。
這樣的情形在其他車間也同時上演。大鍋飯的局面被打破,一切憑本事、憑業績說話,干好干壞不一樣,同崗不同薪,“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競爭氛圍逐步形成。該廠高爐二車間的3名班組長因為執行力、工作業績不突出等原因被撤職后,班組立刻就投票選舉出了新班長,打開了工作新局面;有的作業長為了保住“位子”,工作責任心陡然增強,千方百計干出更好的業績;有的員工“小算盤”打得精,提出10個人做的事他們可以6個人干,因為這樣一來,他們的收入又能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