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個月“摳”出9000萬
——天津天管特殊鋼有限公司科學管理降成本紀實
天津北方網訊:“6米的吹氧管,用到2米就不能用了,要在過去就當廢品扔了,但現在我們班組都是把這2米的管子收回來,經過專人焊接,重新使用。一支吹氧管價格在20元左右,省下這2米的管子,不就省了六七元錢?”
在渤鋼集團鋼管公司下屬的天津天管特殊鋼有限公司(簡稱特鋼公司)第二煉鋼廠電爐主控室,劉強一邊專注著自己的工作,一邊向記者介紹自己班組節約用料的點滴。
劉強是電爐甲班的一助手,他驕傲地向記者介紹,在電爐4個班組舉行的鋼鐵料消耗競賽中,他們甲班經常能拿到冠軍。
主控室的墻上正好張貼著11月第一周的競賽成績表,在這張詳細羅列了各個班組冶煉爐數、鋼鐵料消耗、石灰消耗、氧氣、天然氣、用電消耗的表格中,顯示甲組噸鋼冶煉成本為239.95元,比公司目標數值260元/噸低了約20元,成本消耗位列4個班組最低。
劉強的這種與工友比賽著,千方百計要把自己經手的工作環節成本降下來的工作狀態,是這家擁有1224名職工的特鋼公司科學管理、精細過日子的一個縮影——
今年前8個月,特鋼公司實現鑄坯成本同比去年降低9488萬元,噸坯成本同比降幅達7.9%。
可不要小看這個7.9%!
“煉鋼是無縫鋼管生產工序的龍頭,為鋼管主業生產提供鋼坯,坯前成本占據著產品總成本的70%左右,在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結構矛盾進一步突出,同質化競爭激烈,產品利潤空間越來越小的當前,在坯前省出這7.9%的成本,得為我們大無縫鋼管產品創造出多大的競爭優勢呀!”鋼管集團總經理助理溫德松對記者說。
精在預算上調整入爐結構嚴細過程監管
特鋼公司精細過日子,精在哪兒呢?
“在‘算’上。”特鋼公司副經理馬全峰告訴記者。
特鋼公司電爐煉鋼綜合成本中,83%是入爐資源,也就是說廢鋼、生鐵、鐵水、合金等這些鋼料占據了大頭,剩下的17%是冶煉過程中產生的成本。
“我們的‘算’,就是要根據原料的價格變動,及時調整入爐原料的構成。”馬全峰說。
過去市場好的時候,特鋼的電爐“吃”進去的原料不考慮價格結構,進爐冶煉就可以了。馬全峰說,“現在不行了,為了把原料錢降下來,廢鋼、生鐵、鐵水誰價格便宜,我們就考慮誰的比重用得多一些。當然也不能隨意亂用,既要保證冶煉的質量,又要保證成本最低,這是個難題。”
“我們為了把煉鋼的用電量降下來,就考慮多用一些鐵水,鐵水本身帶有物理熱量,它進入冶煉,可以省下不少用電量。一開始的時候用一包鐵水,后來加到兩包,在這個試驗過程中,發現對廢鋼量的消耗有反作用,我們就不斷摸索,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馬全峰介紹。
這樣摸索次數多了,特鋼公司建立起“入爐資源市場價格——入爐結構調整——鑄坯綜合成本”三位一體的成本模擬模型。記者在電腦上看到了這個模擬模型,只需輸入入爐資源的市場價格,就可以出來一個最佳入爐結構,為生產運行時的資源配置提供最佳比例。“我們通過‘價格動——結構調——成本變’的三級聯動,模擬出與特鋼公司電爐匹配的最佳入爐結構,我們算了算,通過這樣的結構調整,我們噸坯省下6.35元。”馬全峰稱。
特鋼的“算”還體現在過程監管中“算”細賬。
“我們把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成本項目都全部攤開,細算到每一分成本,按總體目標倒推給每個班組。”馬全峰說。
比如,測溫頭的使用,原來煉一爐鋼給班組的定額是4支,后來公司發現只要控制得當,3支完全可以,就把定額定為3支。“像劉強他們的班組,領到手的是3支,自己又想辦法提高測溫成功率,就可以更省了。”特鋼公司煉鋼作業區作業長朱戰軍向記者介紹。
劉強們有自主節約意識,省下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分成本,是因為節約下來的成本與個體收入掛鉤。
“比如說劉強所在的甲班吧,他們去年一年在成本控制競賽中連續9個月奪冠,每次給予冠軍班組的獎勵是5000元,再加上班組日常工作中成本控制達標情況好,對超額完成目標的部分又給予額外獎勵,甲班6名成員每個月獲得的收入可超過其他班組職工1000元左右,干得好的基層員工收入完全可以超過科室干部。”朱戰軍說。
精在工藝上
動態調整工藝參數減少浪費
記者好奇劉強的手。他眼睛盯著儀器儀表盤,手不時地按一下這個鈕,再轉一下那個鈕。
“您這是在干什么?”
“我在根據電爐的配料結構及燃燒反應情況及時調整供氧、供電曲線,力求用最節省的物料消耗煉出合格的鋼坯。”劉強嘴上說著,顧不上看記者。
“這是不是很考驗技術呀?”看到劉強這么忙,記者轉而問朱戰軍。
“當然了。其實電爐本身自己有設定的固定參數,如果求省事,只要根據電腦提示,給予相應操作就可以了。過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們也是這么省事著來的。這些年在不斷追求降低成本過程中,我們的一線員工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掌握出一套更節省物料、更省電省氣的方法,我們稱之為‘五步操作法’,通過這個操作法,根據不同的入爐結構匹配不同供電、供氧曲線,與過去相比,我們的鋼鐵料收得率同比提高1.7%、冶煉電耗同比降低11.72%、電極消耗降低了6.9%、天然氣消耗降低了18.66%。”朱戰軍說。
記者采訪到了“五步操作法”的主要“發明者”李培海。真巧,李培海就是冠軍班組甲班的班長。
李培海向記者著重介紹操作法中的第一步“改角度”,以讓記者明白這個操作法節能降耗的真正意義。
“這個改角度,改的是氧槍的角度。我們使用的100噸超高功率電爐是從意大利引進的,原來的爐壁氧槍角度為38°,我們在使用中發現這個角度對鋼水的穿透力度不夠,非常容易引起鋼水反濺,鋼水粘在爐壁上引起浪費。后來我們就把角度改成40°,提高了氧氣的利用率,降低了氧氣消耗。”李培海說。
對后面的“調參數”、“造好渣”、“防下渣”、“控留鋼”四步,李培海強調這非常需要操作人員的責任心:“得仔細聽聲音,看火苗,觀察煙霧形狀,適時調整電、氧、氣的使用量,控制好放渣時機及留鋼量。”
“五步操作法”的實施,讓每爐鋼的冶煉時間由過去的53分鐘減少到48分鐘,這節省下來的5分鐘時間,可都是錢呢。目前,該操作法在電爐12個班組普遍推廣,班組之間的鋼耗差距在不斷縮小,從2009年到現在,平均鋼耗差距縮小至5公斤/噸坯。這個操作法獲得了今年天津市第四屆職工先進操作法稱號,李培海也因此榮獲2013年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
離開二煉鋼的電爐主控室,我們來到特鋼公司的第三煉鋼廠連鑄車間,特鋼公司連鑄作業區作業長馬全倉指著眼前正在運轉著的連鑄機告訴記者,通過工藝攻關,我們穩步提高連鑄拉速,一個澆次下來,原來能拉14爐,現在提高到16爐,中間包耐火材料的使用周期是固定的,爐數多了,噸鋼對耐火材料的消耗自然就降低了,目前我們噸鋼的耐材成本同比降低了9.36%。
精在戰略上
走高端化差異化經營之路
在三煉鋼連鑄車間,紅彤彤的圓坯在生產線上緩緩前行,馬全倉指著這些熾熱的圓坯告訴記者,這是專門為沙特客戶定制的“超低硫管線鋼”,屬于高端產品,訂單合同一下子接了6000噸。
“這種鋼坯硫含量要求控制在15ppm以下,而普通鋼坯硫含量一般在150ppm以下,降低硫含量可以滿足高的鈣硫比要求,由于技術含量高,附加值也就高,別人不能做的產品我們做了,我們掙的利潤不就多了嘛!”馬全倉笑呵呵地說。
特鋼公司精細過日子,除了全體總動員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張紙,減少物料、能源消耗外,主要把心思放在了品種戰略上。特鋼公司總工程師姚家華介紹,特鋼公司產品質量多年來處于國內先進水平,具備優質結構鋼、石油套管鋼、高級管線鋼等多個系列產品的生產能力,可生產9種規格、278個鋼種。這與公司一直以來密切關注行業動態、了解前沿技術、學習同行先進方法分不開。僅今年以來,公司就派出管理、技術、設備、操作30余人次到先進企業實地學習考察,對標對本,通過學習解決了高鐵水比冶煉工藝等多項問題,解決了品質與效率的矛盾,降低了成本。公司通過不斷摸索工藝與技術創新,突破了多項技術瓶頸,關鍵成分如P、S、O、N、H等元素的控制水平達到行業先進,并形成了許多特有的品種。
“我們產品開發上瞄準抗腐蝕鋼、超深井用鋼、高抗擠毀用鋼、深海管用鋼、車載大氣瓶用鋼、核電用鋼、軸承用鋼等高精尖品種,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特’,形成了特有的TP系列產品,今年前8個月,特鋼公司高端品種同比提高了12.2%,為全公司創效做出了貢獻。”姚家華說。
擁有一支如此精明、細致的干部職工隊伍,特鋼的日子能不過得和美嗎?
短評
精打細算也是競爭力
用短了的吹氧管,焊接起來接著用;入爐的保護渣,過去一倒一大袋,現在用小筐裝著往里倒,能省多少是多少;用舊了的笤帚,自己動手修整修整繼續用……這是特鋼公司員工們的做法,用特鋼公司工會副主席賈麗的話說,就是“家里過日子也沒這么細過”。
居家過日子的精心,無外乎是節約點滴,杜絕浪費;是對柴米油鹽每一項支出的精打細算,貨比三家。特鋼的精打細算,是為自己企業建立起了三位一體的成本模擬模型,噸坯省下6元多錢;是花心思改進工藝,創新“五步操作法”,讓每爐鋼冶煉時間省下5分鐘,為企業殺入市場增添了競爭實力,這樣的付出你說值不值?
居家過日子的精心,不僅止于“節流”,還需“開源”;是更努力地工作,更盡心地理財,不斷拓寬的收入來源渠道。特鋼的“開源”,來自戰略上的勝人一籌,走高端化差異化的經營之路,愿意為科技支出買單,不斷摸索,突破多項技術瓶頸,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特鋼“開源”的結果,是企業銷售好、利潤大的高端品種提高了12.2%,有了這樣的好品種,公司創效不用愁,企業員工的日子不就越過越紅火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