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4月1日,已經有14家煤炭行業上市公司公布了2014年業績,絕大多數公司都是營收和利潤雙雙下滑,在挨過了2013年和2014年之后,煤炭行業的壓價銷售還能堅持多久?資本市場只能冷眼旁觀。
然而,轉機往往就出現在市場的最低迷期。
2012年之前,煤炭行業經歷了黃金十年,且不論煤炭價格的漲幅,僅23家煤炭上市公司的主營收入10年間就漲了將近20倍,但是,價格、收入和利潤的上漲掩蓋了行業流通成本的上漲,當市場供需出現逆轉的時候,流通環節反而成為了最為沉重的成本。
反過來看,當煤炭價格探底的時候,也就進入了整個煤炭行業改革的最佳窗口期,借助互聯網技術,徹底打通商貿流通環節的信息流已經取得煤炭行業內的共識。而在資本和金融的眼中,當一個市場逐步趨向信息公開透明的時候,也就是投資獲利的最佳時機。
10年攢下2000億
在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當中,第一次使用了“互聯網+”的概念,但是,什么行業都能做電商嗎?在兩會期間不斷有來自鋼鐵、能源等傳統行業的人士提出疑問,這個問題也成為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和外界輿論討論的熱點。
其中一些代表委員的分析是最為透徹的,所謂“互聯網+”并不是讓所有的傳統行業都去網上開設門店銷售產品,而是強調傳統企業需要轉變思維,將改革的方向瞄準此前行業高速成長期衍生的中間環節成本上漲,打通上下游供需環節的信息流,減少中間加價環節,從而提升上游企業的利潤。
對于煤炭行業而言尤其如此。有數據顯示,我國的煤炭行業內僅流通企業總量就超過10萬家。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A股32家煤炭類上市公司從2002年至2012年的10年間,行業平均的銷售毛利率都在30%左右,在2009年到2011年的3年間,一些煤炭企業的銷售毛利率一度高達50%以上;然而從2012年開始,行業的平均銷售毛利率就一路下滑,到2013年是25%左右,到2014年上半年已經降到22%。
在刨除期間費用之后,2013年煤炭類上市公司的平均凈利潤率已經只有9.2%了,到2014年上半年已經降到了8.5%。
走下神壇的煤炭企業開始反思,上游挖煤的利潤率已經遠遠不及下游貿易物流環節的利潤率,更重要的是,由于失去了對倉儲物流環節的把控,導致各家煤炭公司最近幾年來的存貨和應收賬款激增。從財務數據上來看,2014年截止到6月底,32家煤炭上市公司的存貨和應收賬款為408億元和920億元,而在10年前,這兩個數字分別只有51億元和70億元。
在改造商貿物流環節上,煤炭生產企業擁有最大的競爭優勢就是資金,過去的十幾年間,煤炭市場的火爆讓這些煤炭企業積蓄了足夠的現金,同樣可以參照的是上述32家煤炭上市公司,截止到去年三季度末這些公司賬面上將近2000億元的貨幣資金余額,而很多煤炭企業都是將淤積下來的貨幣資金用于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煤炭股面臨分化
按照行業內專家的分析,借助互聯網技術推動煤炭產銷上下游的信息流通,對于煤炭生產企業是可以多重受益的,首先是減少煤炭產銷的中間加價環節,提升上下游的利潤;其次是借助公開的數據系統,煤炭企業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產能,減少供需失衡導致的價格波動;而更重要的是,只有整個市場的供銷信息公開透明,才能最有效地降低投融資的風險。
2012年,作為煤炭大省的山西開始推動建立覆蓋全國的煤炭交易電子信息平臺;除此之外,全國各地的煤炭電子交易平臺紛紛上線,這其中有地方政府主導的,也有第三方服務機構構建的;而在2015年初,作為煤炭上市公司的安源煤業旗下的江西省煤炭交易中心也已經揭牌運營,并已經在1月16日完成首筆網上交易。
公開信息顯示,這一交易中心是在2014年7月份引進了天津泛亞電子商務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作為戰略合作伙伴,同時雙方增資擴股將注冊資本增加到3000萬元。
3月28日安源煤業公布了2014年年報,在董事會報告當中公司再次明確,將搭建覆蓋“兩湖一江”區域的煤炭電子交易平臺。
對此,有行業內人士認為,“江西在煤炭產能上并沒有優勢,但是在‘兩湖一江’地區卻是國內重要的煤炭消費市場和物流中轉站,因此,安源煤業應該更加發揮這一區位上的優勢,將這一交易平臺打造成為覆蓋這一區域的交易信息中心、區域定價中心以及物流貿易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安源煤業的這一交易平臺并非只是單純的網上交易,而同時還與招商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上述銀行將向其提供20億元的授信。
事實上,從目前國內煤炭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借助電子交易平臺產生的強大數據庫資源,可以將把煤炭供銷產業鏈上的生產商、消費商、貿易商、金融服務商和物流服務商協同起來,共同打造一個閉合的煤炭供銷生態圈。
在這一方面,安源煤業董事會也已經明確,將通過這一電子交易平臺,創建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
對此,長江證券煤炭行業分析師葛軍在研究報告當中認為,我國目前的煤炭年消費量超過40億噸,如果加上中間商各級貿易商的交易,煤炭交易遠超1.5萬億元,假設未來取得5%的市場份額即有750億元的融資池,1%的凈利率的權益利潤為3.75億元,30倍的估值就可以支撐起112億元的市值;而如果放大一倍,10%的市場份額和2%的凈利率,就可以支撐起450倍的市值。
葛軍表示,未來,這一交易平臺所產生的大數據,將成為非銀行金融和產業資本投資的最佳接入口,屆時,安源煤業完全可以憑借自身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在融資上的雙重優勢,或者導入P2P平臺,獲得更低成本的資金,從而在金融服務業務上賺取利潤。
然而,轉機往往就出現在市場的最低迷期。
2012年之前,煤炭行業經歷了黃金十年,且不論煤炭價格的漲幅,僅23家煤炭上市公司的主營收入10年間就漲了將近20倍,但是,價格、收入和利潤的上漲掩蓋了行業流通成本的上漲,當市場供需出現逆轉的時候,流通環節反而成為了最為沉重的成本。
反過來看,當煤炭價格探底的時候,也就進入了整個煤炭行業改革的最佳窗口期,借助互聯網技術,徹底打通商貿流通環節的信息流已經取得煤炭行業內的共識。而在資本和金融的眼中,當一個市場逐步趨向信息公開透明的時候,也就是投資獲利的最佳時機。
10年攢下2000億
在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當中,第一次使用了“互聯網+”的概念,但是,什么行業都能做電商嗎?在兩會期間不斷有來自鋼鐵、能源等傳統行業的人士提出疑問,這個問題也成為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和外界輿論討論的熱點。
其中一些代表委員的分析是最為透徹的,所謂“互聯網+”并不是讓所有的傳統行業都去網上開設門店銷售產品,而是強調傳統企業需要轉變思維,將改革的方向瞄準此前行業高速成長期衍生的中間環節成本上漲,打通上下游供需環節的信息流,減少中間加價環節,從而提升上游企業的利潤。
對于煤炭行業而言尤其如此。有數據顯示,我國的煤炭行業內僅流通企業總量就超過10萬家。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A股32家煤炭類上市公司從2002年至2012年的10年間,行業平均的銷售毛利率都在30%左右,在2009年到2011年的3年間,一些煤炭企業的銷售毛利率一度高達50%以上;然而從2012年開始,行業的平均銷售毛利率就一路下滑,到2013年是25%左右,到2014年上半年已經降到22%。
在刨除期間費用之后,2013年煤炭類上市公司的平均凈利潤率已經只有9.2%了,到2014年上半年已經降到了8.5%。
走下神壇的煤炭企業開始反思,上游挖煤的利潤率已經遠遠不及下游貿易物流環節的利潤率,更重要的是,由于失去了對倉儲物流環節的把控,導致各家煤炭公司最近幾年來的存貨和應收賬款激增。從財務數據上來看,2014年截止到6月底,32家煤炭上市公司的存貨和應收賬款為408億元和920億元,而在10年前,這兩個數字分別只有51億元和70億元。
在改造商貿物流環節上,煤炭生產企業擁有最大的競爭優勢就是資金,過去的十幾年間,煤炭市場的火爆讓這些煤炭企業積蓄了足夠的現金,同樣可以參照的是上述32家煤炭上市公司,截止到去年三季度末這些公司賬面上將近2000億元的貨幣資金余額,而很多煤炭企業都是將淤積下來的貨幣資金用于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煤炭股面臨分化
按照行業內專家的分析,借助互聯網技術推動煤炭產銷上下游的信息流通,對于煤炭生產企業是可以多重受益的,首先是減少煤炭產銷的中間加價環節,提升上下游的利潤;其次是借助公開的數據系統,煤炭企業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產能,減少供需失衡導致的價格波動;而更重要的是,只有整個市場的供銷信息公開透明,才能最有效地降低投融資的風險。
2012年,作為煤炭大省的山西開始推動建立覆蓋全國的煤炭交易電子信息平臺;除此之外,全國各地的煤炭電子交易平臺紛紛上線,這其中有地方政府主導的,也有第三方服務機構構建的;而在2015年初,作為煤炭上市公司的安源煤業旗下的江西省煤炭交易中心也已經揭牌運營,并已經在1月16日完成首筆網上交易。
公開信息顯示,這一交易中心是在2014年7月份引進了天津泛亞電子商務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作為戰略合作伙伴,同時雙方增資擴股將注冊資本增加到3000萬元。
3月28日安源煤業公布了2014年年報,在董事會報告當中公司再次明確,將搭建覆蓋“兩湖一江”區域的煤炭電子交易平臺。
對此,有行業內人士認為,“江西在煤炭產能上并沒有優勢,但是在‘兩湖一江’地區卻是國內重要的煤炭消費市場和物流中轉站,因此,安源煤業應該更加發揮這一區位上的優勢,將這一交易平臺打造成為覆蓋這一區域的交易信息中心、區域定價中心以及物流貿易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安源煤業的這一交易平臺并非只是單純的網上交易,而同時還與招商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上述銀行將向其提供20億元的授信。
事實上,從目前國內煤炭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借助電子交易平臺產生的強大數據庫資源,可以將把煤炭供銷產業鏈上的生產商、消費商、貿易商、金融服務商和物流服務商協同起來,共同打造一個閉合的煤炭供銷生態圈。
在這一方面,安源煤業董事會也已經明確,將通過這一電子交易平臺,創建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
對此,長江證券煤炭行業分析師葛軍在研究報告當中認為,我國目前的煤炭年消費量超過40億噸,如果加上中間商各級貿易商的交易,煤炭交易遠超1.5萬億元,假設未來取得5%的市場份額即有750億元的融資池,1%的凈利率的權益利潤為3.75億元,30倍的估值就可以支撐起112億元的市值;而如果放大一倍,10%的市場份額和2%的凈利率,就可以支撐起450倍的市值。
葛軍表示,未來,這一交易平臺所產生的大數據,將成為非銀行金融和產業資本投資的最佳接入口,屆時,安源煤業完全可以憑借自身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在融資上的雙重優勢,或者導入P2P平臺,獲得更低成本的資金,從而在金融服務業務上賺取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