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碳市首次履約大考進入一個月倒計時。
湖北試點運行一年有余,碳市交易量以及流動性等均在全國表現良好。而首次履約的表現將是湖北試點運行整體情況的一面鏡子。其核查以及履約經驗對于全國碳市,尤其非試點省份,頗具參考價值。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湖北5家控排企業獲悉,目前當地多數企業暫處于交易的觀望階段,部分企業對核查結果有想法,希望能在最終數據核準前,通過反饋意見和協商建議,在最終數據上爭取博弈空間,特別是配額缺口較大的企業;部分有盈余的企業在關注碳價的變化。一位核查員在親歷此次核查后建議,非試點省份應該盡早督促企業建立數據收集體系。
建議非試點省份盡早督促企業建立數據收集體系
按照湖北省發改委部署,從3月16日開始,一個月的時間完成核查任務。5月底前完成履約工作,6月底注銷免費發放的配額,開始新一輪交易周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獲悉,湖北138家控排企業已經完成核查,核查數據為企業從2012年到2014年一共三年的碳排放數據,核查工作基本結束。
截至4月29日,核查數據正在湖北省發改委最后的核準階段。數據核準后,會在4月底5月初對企業公布。這意味著5月是湖北履約大考關鍵期。
核查數據,直接關系著企業2015年的履約以及來年的配額發放。從開市前湖北對納入控排企業的初始盤查情況來看,部分企業對碳交易了解程度不高;據參與盤查的人士以及企業方的反饋,部分企業對此持排斥態度。
過去一年,通過湖北省發改委以及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對企業的密集培訓,企業碳資產管理意識以及對碳交易的接受程度均有提高。
21世紀經濟經報道記者采訪5家企業獲悉,現仍有部分企業對核查數據有疑問,期待在最終數據核準前,通過各種方式協商、博弈以影響最終上繳配額數據。
前述核查員總結稱,對于非試點省份來說,當下最重要的是提前督促和幫助企業建立數據收集體系,特別是小型民營企業。很多民營企業都沒有報表和歷史數據記錄,核查起來非常麻煩;而央企、國企數據報表相對規范。
湖北的經驗在于“抓大放小”,湖北重工企業較多,納入門檻較高。目前納入企業范圍為本省行政區域內年綜合能源消費量6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工業企業,國企和央企較多,有利于試點工作開展。
而對于很多非試點省份,一定要提前做密集培訓,監督建立基礎數據體系,特別是在納入企業門檻相對較低的情況下。
另外,湖北對企業碳排放的核查標準是嚴格按照《湖北省碳排放權交易監測、報告和核證(MRV)實施規則》來落實的。標準制定的科學性也很重要。
湖北部分控排企業在爭取最后博弈機會
履約期臨近,企業獲悉核查數據后,湖北碳市交易并未立即活躍起來,多家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企業表示暫且觀望。
從湖北碳市4月底交易情況來看,4月28日和29日,交易量均為2000余噸,遠低于其日常平均交易量,整體不算活躍。截至4月28日,湖北138家企業中55家企業參與交易。
至于企業持觀望態度的原因,部分企業對核查結果有想法,希望能在最終數據核準前,通過反饋意見和協商建議,在最終數據上有博弈空間,特別是配額缺口較大的企業;部分有盈余的企業對碳市價格變化也在關注中,并不急于售出。
有一些企業認為此次核查標準相對初始盤查更為嚴格。對此參與核查的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初始盤查時,是湖北碳市正在建立核查標準的階段,許多企業數據體系不健全,而此次核查是嚴格按照統一的核查標準。
一家民營企業財務人士表示,他所在的企業缺口較大,企業不太可能花那么多錢履約,現在還在向各級部門反饋意見,希望能有調整。據了解,持此類態度的企業不只一家。
一位熟悉湖北碳市的專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履約率是地區碳市場建設重要的試金石,對于不愿意履約的企業,湖北官方是否會網開一面,這也是目前很多企業所觀望的。湖北官方的態度,將直接影響來年的碳市運行,以及今年的履約情況。
一位碳資產管理機構負責人表示,目前有許多湖北企業咨詢履約情況,企業還拿不準是否交易,企業方面普遍認為碳市的政策主導性較強,相當數量企業觀望,但部分企業已開始入市并等待交易良機。
企業反饋的另一疑慮是,湖北碳配額發放參考的是歷史法,如果經濟周期發生變化,出現普遍寬松或者過緊的情況該如何處理。
2014年到2015年,整體經濟形勢不好,許多企業特別是鋼鐵、電力行業產能降低,部分企業今年有盈余配額,企業方面考慮到新的一年恢復產能,而配額發放按照歷史法,參考前一年的排放數據,該如何處理配額偏緊的情況。
湖北試點運行一年有余,碳市交易量以及流動性等均在全國表現良好。而首次履約的表現將是湖北試點運行整體情況的一面鏡子。其核查以及履約經驗對于全國碳市,尤其非試點省份,頗具參考價值。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湖北5家控排企業獲悉,目前當地多數企業暫處于交易的觀望階段,部分企業對核查結果有想法,希望能在最終數據核準前,通過反饋意見和協商建議,在最終數據上爭取博弈空間,特別是配額缺口較大的企業;部分有盈余的企業在關注碳價的變化。一位核查員在親歷此次核查后建議,非試點省份應該盡早督促企業建立數據收集體系。
建議非試點省份盡早督促企業建立數據收集體系
按照湖北省發改委部署,從3月16日開始,一個月的時間完成核查任務。5月底前完成履約工作,6月底注銷免費發放的配額,開始新一輪交易周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獲悉,湖北138家控排企業已經完成核查,核查數據為企業從2012年到2014年一共三年的碳排放數據,核查工作基本結束。
截至4月29日,核查數據正在湖北省發改委最后的核準階段。數據核準后,會在4月底5月初對企業公布。這意味著5月是湖北履約大考關鍵期。
核查數據,直接關系著企業2015年的履約以及來年的配額發放。從開市前湖北對納入控排企業的初始盤查情況來看,部分企業對碳交易了解程度不高;據參與盤查的人士以及企業方的反饋,部分企業對此持排斥態度。
過去一年,通過湖北省發改委以及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對企業的密集培訓,企業碳資產管理意識以及對碳交易的接受程度均有提高。
21世紀經濟經報道記者采訪5家企業獲悉,現仍有部分企業對核查數據有疑問,期待在最終數據核準前,通過各種方式協商、博弈以影響最終上繳配額數據。
前述核查員總結稱,對于非試點省份來說,當下最重要的是提前督促和幫助企業建立數據收集體系,特別是小型民營企業。很多民營企業都沒有報表和歷史數據記錄,核查起來非常麻煩;而央企、國企數據報表相對規范。
湖北的經驗在于“抓大放小”,湖北重工企業較多,納入門檻較高。目前納入企業范圍為本省行政區域內年綜合能源消費量6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工業企業,國企和央企較多,有利于試點工作開展。
而對于很多非試點省份,一定要提前做密集培訓,監督建立基礎數據體系,特別是在納入企業門檻相對較低的情況下。
另外,湖北對企業碳排放的核查標準是嚴格按照《湖北省碳排放權交易監測、報告和核證(MRV)實施規則》來落實的。標準制定的科學性也很重要。
湖北部分控排企業在爭取最后博弈機會
履約期臨近,企業獲悉核查數據后,湖北碳市交易并未立即活躍起來,多家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企業表示暫且觀望。
從湖北碳市4月底交易情況來看,4月28日和29日,交易量均為2000余噸,遠低于其日常平均交易量,整體不算活躍。截至4月28日,湖北138家企業中55家企業參與交易。
至于企業持觀望態度的原因,部分企業對核查結果有想法,希望能在最終數據核準前,通過反饋意見和協商建議,在最終數據上有博弈空間,特別是配額缺口較大的企業;部分有盈余的企業對碳市價格變化也在關注中,并不急于售出。
有一些企業認為此次核查標準相對初始盤查更為嚴格。對此參與核查的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初始盤查時,是湖北碳市正在建立核查標準的階段,許多企業數據體系不健全,而此次核查是嚴格按照統一的核查標準。
一家民營企業財務人士表示,他所在的企業缺口較大,企業不太可能花那么多錢履約,現在還在向各級部門反饋意見,希望能有調整。據了解,持此類態度的企業不只一家。
一位熟悉湖北碳市的專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履約率是地區碳市場建設重要的試金石,對于不愿意履約的企業,湖北官方是否會網開一面,這也是目前很多企業所觀望的。湖北官方的態度,將直接影響來年的碳市運行,以及今年的履約情況。
一位碳資產管理機構負責人表示,目前有許多湖北企業咨詢履約情況,企業還拿不準是否交易,企業方面普遍認為碳市的政策主導性較強,相當數量企業觀望,但部分企業已開始入市并等待交易良機。
企業反饋的另一疑慮是,湖北碳配額發放參考的是歷史法,如果經濟周期發生變化,出現普遍寬松或者過緊的情況該如何處理。
2014年到2015年,整體經濟形勢不好,許多企業特別是鋼鐵、電力行業產能降低,部分企業今年有盈余配額,企業方面考慮到新的一年恢復產能,而配額發放按照歷史法,參考前一年的排放數據,該如何處理配額偏緊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