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期貨合約上市正式進入讀秒。在日前大商所組織的調研中,期貨公司與產業客戶一致認為:隨著期貨價格發現功能的進一步發揮,國內鋼廠采購模式的參照系將更接地氣,而并非完全受三大礦山(指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亞力拓、必和必拓)指數的左右。“中國版”鐵礦石期貨價格將在全球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昨指出,這意味著全新定價模式正式起步,此前下游采購按現貨市場5日均價、月度均價、季度均價的定價模式將式微,未來大商所鐵礦石期貨上月運行均價將成為采購定價的重要風向標。
中國重奪定價權有基礎
“鐵礦石期貨上市一定會成為備受全球關注的中國期貨品種,一定會影響全球鐵礦石定價。”分析師用“兩個一定”開題,闡述其對中國重奪資源品定價權的信心。信心之余,更多是基于現實基礎的判斷。
所謂的現實基礎可以理解為以下幾點。首先,本次大商所上市的鐵礦石期貨合約設計為實物交割模式,是全球首創。目前,國際市場上已推出的鐵礦石期貨合約均為指數期貨品種,其中包括印度商品交易所、新加坡商品交易所、美國洲際交易所和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等。這是因為相關市場所在地區缺乏相應現貨市場支撐,不具備開展實物交割的條件。調研中,機構人士指出,在全球“首創”的合約模式下,“中國版”鐵礦石的價格更能反映國內真實的供需。
其次,從鋼之家掌握的數據,全球市場逐漸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目前全球礦石產能擴張較快,而歐美經濟還在低空盤旋,中國市場的巨大吸納能力,是未來話語權的另一層基礎。分析師在接受上證報記者提問時指出,“全球每年約12億噸的鐵礦石產量,中國的進口量每年在7.8-7.9億噸,占比約六成,可謂全球鐵礦石貿易的大戶。一旦越來越多的產業客戶、金融機構參與到"中國版"期貨合約交易中,成交量逐步放大,國內現貨市場將重新審視大商所的價格。占比六成的中國市場,勢必受到國際關注。”
分析師指出,中國產業客戶從內心呼喚的話語權,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國內一些產業客戶、機構在新加坡、印度市場,均有套期保值操作,但這些市場的價格被幾大貿易商操控,國內機構在夾縫中日子很難過。但分析師指出,中國定價權的實現一定需要產業客戶的參與與關注度,無人問津或少人問津的價格,難以代表國內需求。
分析師對產業客戶的期待得到了現實回應。中天鋼鐵國貿部負責人表示,希望在大商所的平臺上,找到一個抱團對沖的場所,使其成為一個群策群力的平臺。
合約首重針對性風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