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娜號事件過去已經一月有余,沙鋼船務與大新華輪船的糾紛仍未有進展。沙鋼船務董事張潔17日對本報記者表示,尚未收到來自大新華或海航方面的任何回應。
因“海娜號”在韓國被扣船事件而處在債務糾紛漩渦中的沙鋼船務,也因此浮現了資金鏈隱憂。張潔坦言:“如果不能回債款,不知沙鋼船務能活幾天。”
盡管沙鋼船務和江蘇沙鋼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沙鋼集團”)再三聲明,通過2008年和2012年兩次股權轉讓,沙鋼船務與沙鋼集團沒有任何股份和法律上的關系,但之間的聯系并未因為錯綜復雜的股權轉讓而徹底剪斷。
在2010年之前,沙鋼集團仍然控股沙鋼船務期間,時任沙鋼船務董事總經理的沈文富曾向媒體透露,從2006年起,公司每年營業額約70億-80億元人民幣,直到2010年,賬面上都還是盈利的。然而時至今日,沙鋼船務深陷虧損泥沼,不惜一切代價在全球范圍內追索海航資產,足見這筆5837.57萬美元欠款補償對其舉足輕重。
甚至有業內人士猜測稱,正是2011年至今沙鋼船務業績低迷,沙鋼集團才會在2012年將其在沙鋼船務的股權轉讓出去,直至全部退出。
作為全國最大的民營鋼鐵企業,沙鋼集團資本運作頻繁卻頗為低調,其子公司復雜的股權結構與諸多注冊在維京群島的殼公司一樣神秘。本報記者聯系的幾位沙鋼集團人士對此都諱莫如深,閃爍其詞。
與沙鋼船務資金鏈不樂觀的情況相似,在遠洋船舶和鋼鐵兩大主業集體低迷的背景下,作為曾經的擔保方沙鋼集團經營情況也不盡如人意:總債務高達600多億元,營業總收入減少40億元。如果不是獲得政府補助等營業外收入10.55億元和投資收益2.96億元,2012年沙鋼集團賬面上就為虧損狀態:經營性業務利潤為-4.09億元。
鋼鐵主業低迷
經過幾輪重組,自去年沙鋼集團將沙鋼國際香港有限公司68%的股權轉讓給永華投資有限公司后,目前沙鋼集團擁有江蘇永鋼集團有限公司、江蘇沙鋼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和上市公司江蘇沙鋼股份有限公司在內的11家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