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震蕩走低,下半年行情更低迷。
2013年,國內熱軋卷板市場行情比2012年進一步走弱。
今年初,宏觀面經濟政策頻吹暖風,為鋼鐵行業帶來了久違的“春意”,尤其是城鎮化建設的消息更是對鋼鐵行業的溫和復蘇起到了明顯的提振作用,重點鋼企輪番上調出廠價,市場預期穩步向好。今年春節前后,熱軋卷板價格掀起了一輪上漲高潮,并于2月中旬達到年內高點。然而,步入陽春三月后,下游需求節節敗退,“金三銀四”慘淡收局,加上外盤金融環境惡化,熱軋卷板價格“跌跌不休”的局面一直持續至5月中旬。在各地的價格跌幅普遍接近800元/噸左右時,6月份熱軋卷板市場迎來休整期。
在下游廠商低位補庫意愿增強的情況下,7月~8月中旬,熱軋卷板價格迎來一輪反彈行情。不過,作為傳統消費旺季的九十月份再度讓市場大失所望,市場信心降至冰點。
11月份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新政策多偏于改革,政策紅利在市場上的體現低于預期。加上不少鋼廠頻頻推行后結算政策,熱軋卷板價格再度向年內低點靠攏。此時,代理商減持訂貨量,成為防止熱軋卷板價格進一步下探的最后一道屏障。但是冬季需求減弱仍是懸在頭上的一把利劍,價格隨時都有弱勢下滑的可能。截至12月24日,國內主要城市熱軋卷板價格全線低于去年同期,同比降幅普遍達到300元/噸~500元/噸,個別城市同比降幅更是逼近600元/噸大關(見表)。
商家減持訂單,庫存創年內新低。
進入2013年,國內熱軋卷板市場行情非但沒有好轉的跡象,反而呈現惡化的趨勢。主要是因為下游制造業持續不景氣,對熱軋卷板的需求持續回落,加之銀行對鋼貿商的信貸不再優待,資金緊張已成常態,中間蓄水池的功能較2012年進一步弱化。
基于此,代理商的訂貨積極性也降至冰點,熱軋卷板庫存在5月份創下年內新高后一路下滑,于年末時分跌破400萬噸關口,降至年內的低點,但仍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與此同時,各大鋼廠則加大直供力度,代理商作為分流商的作用已經被逐步弱化,這也是熱軋卷板產量屢創新高,而社會庫存卻持續走低的原因。截至12月末,全國23個主要市場熱軋卷板庫存量合計399.62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43.47%。
產量屢創新高,鋼企利潤逐月下滑。
2013年,國內熱軋卷板產量并未因為行情的低迷而有所“收斂”,而是和往年情形如出一轍。受今年春節長假的影響,1月~2月份,熱軋卷板產量處于年內偏低水平,不過與去年同期相比仍有明顯的增長。隨后的數月里,僅4月份熱軋卷板產量接近年初水平,其他月份的產量則是不斷刷新歷史紀錄,七八月份的產量更是直逼1600萬噸。
1月~10月份,國內熱軋卷板產量累計為15409.84萬噸,同比增加1592.94萬噸,同比增幅達到11.53%。雖然熱軋卷板產量的增速開始呈現放緩跡象,但就目前的市場環境而言,供大于求的局面將長期延續。
在產量居高難下的背景下,鋼企的利潤卻逐步下滑。鋼協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10月當月,86家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7.16億元,環比下降了47.46%。
出口前低后高,進口量維持低位。
2013年,我國熱軋卷板進出口情況并不樂觀。不過與去年相比,出口形勢略有改觀。進口方面,進口量在20萬噸上下徘徊,2月份的進口量為今年的低位,5月份則達到今年的高點。出口方面,年初僅為43.91萬噸,不過與去年相比仍有明顯的增量,隨后出口量一路震蕩上揚,并于8月份創下今年新高,達到72.73萬噸,也回升至2011年4月份以來的最好水平。
今年前10個月,我國累計進口熱軋卷板197萬噸,同比增長14.53%;累計出口熱軋卷板559萬噸,同比增長15.02%。
在產量居高不下且出口量增長較為有限的背景之下,2013年,國內熱軋卷板表現消費量不斷逼近歷史紀錄,并于年中時分攀升至歷史峰值水平。今年1月~10月份,我國熱軋卷板表觀消費量累計達到15047.66萬噸,同比增長11.43%,增速較上年稍有放緩。
下游需求再遇冷,PMI在榮枯線上掙扎。
2013年,國內鋼材市場的需求繼續遇冷。雖然房地產形勢一片紅火,但并未起到提攜板材市場的作用,下游制造業持續低迷,訂單萎縮已成為各地市場的共同特點。在中央不再“只以GDP論英雄”的情況下,國內投資增速放緩,無論是金屬制品業、礦山機械還是船舶制造等相關產業的表現都較為孱弱,市場供需面弱勢從年初持續至年尾,這點從制造業PMI(采購經理人指數)走勢就可見一斑。
今年初以來,PMI指數處于近4年來的低位,雖然下半年指數表現略強于上半年,但也多在50%的榮枯線上“掙扎”。從政策面來看,2014年宏觀政策將偏向于改革,實體經濟走勢將維持相對溫和的走勢,下游制造業亦難快速走出低迷格局。
國際市場先弱后強,北美表現稍強一籌。
2013年,國際熱軋卷板市場整體先弱后強。其中,北美市場表現相對突出,雖然上半年價格震蕩下滑,但自第三季度以來,各大鋼廠先后調高出廠價,年末時已經攀至去年年中以來的高位。北歐、日本市場下半年表現好于上半年,但是與年初的高位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市場并未確立明顯的上揚勢頭。東南亞市場表現墊底,經歷上半年的下跌行情之后,第三季度雖有反彈表現,但第四季度重回弱勢,目前仍在年內次低位附近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