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作為煤市風向標的環渤海動力煤價繼續刷新年內最高紀錄,且連漲17周。10月25日,國家發改委針對目前局部地區煤炭供應緊張狀況提出:已經獲批的先進產能礦井要盡快釋放產量,希望各家煤炭集團在適當釋放產量保供的情況下穩定價格。
筆者認為,此輪煤炭價格上升既有去產能導致的產量驟減的原因,也有去產能過程中大量“關停并轉”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所導致削弱市場活力的原因,“定任務”增加產能或難以達到價格下降的目的。長期看,需要有關職能部門摒棄計劃經濟的思維,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才會產生包括價格、產能等社會合意的去產能結果。
有人說,煤炭價格連創新高是由于去產能工作取得較大進展。煤炭行業去產能后,產量急劇下降,導致供需失衡,引發價格上漲,這是一個基本的經濟學規律。但這顯然不是社會合意的結果,煤炭價格的異動給我國經濟回暖、穩增長等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有關部門似乎再次陷入了“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僵局之中。
“定任務”究竟能否確定社會合意的產能?這是此輪去產能的重要反思之一。從上至下制定任務、分解任務的做法見效很快,但市場需求并不是一個靜態的量,“計劃不如變化快”,產能自上而下的“計劃經濟”,曾經讓我們的經濟遭受到重創。世界經濟史一再證明,“計劃經濟”模式是行不通的,“定任務”是無法確定市場上合意的產能邊界的,這次仍然靠“定任務”釋放產能,同樣不會產生合意的市場結果。
此輪煤炭價格連創新高癥結或不只是產量驟減。產量固然是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但壟斷的因素對價格影響也很大。每次去產能幾乎都是“關停并轉”,首當其沖的往往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遭遇滅頂之災;國企卻因此不斷壯大,成為巨無霸企業。而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被公認是最具競爭活力、最具生產效率的經濟體之一,去產能剪除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做法,實際上是削弱了市場活力,甚至降低了生產效率。
大量具有價格靈活性的中小企業被去產能“革命”了,剩下的巨無霸煤炭企業增加了議價能力,產能上升未必能實現價格下降。筆者粗略地搜索了一下此次各地煤礦去產能的做法,很多省份往往將落后產能直接與“中小煤礦”關聯起來。報道稱,隨著各省去產能速度的加快,中小煤礦和“僵尸企業”恐怕也難以再“存活”。具體來看,山東、山西、甘肅等地都在著手處置中小煤礦和“僵尸企業”。
“定任務”究竟能否確定什么是先進產能?這是此輪去產能的重要反思之一。大型國有企業就是先進產能嗎?實際上,企業規模大小、產能大小并不一定與企業優劣直接劃等號。例如,河北天柱鋼鐵集團年產能只有360萬噸,但2015年盈利2.8億元。而大型鋼企武鋼、鞍鋼出現幾十億的虧損。究竟誰才是先進產能?
其實,市場有一個高效的確定合意產能、先進產能的機制,就是市場出清。以煤炭企業為例,一旦出現超額供給,價格就會下降,企業第一反應就是停止新增投資或減少產量,或者通過提高生產效率(更新設備技術等)、提升企業經營效率等方式實現成本下降,而一些落后產能被出清市場;在這個市場動態平衡過程中,企業為了生存不斷進行技術革新,優化企業管理,優勝劣汰,從而提升了整體經濟的競爭力。
事實上,我國產能過剩行業并不是“必要的代價”,而是基于國家貸款、財政補貼、GDP考核等非市場因素,導致國有企業或大型企業不是基于利潤等市場因素來決定產能,該減產的沒有減產量,該倒閉的沒有倒閉,這是市場出清失靈的結果。因而,去產能的重要任務是恢復市場出清機制,要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而不是“定任務”陷入去產能、增產能的困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