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機制 確保質量放心
“我們的產量、質量指標再高,沒有煉鐵廠的質量效益為支撐,我們所做的工作也是沒有意義的。”肖揚的這一理解,正是武鋼燒結廠全體職工的共同認知。
指標背后的意義是“數字過硬,實物更要過硬,因為質量是生產出來的,不是檢驗出來的,要把用戶對質量的擔心變成放心。”這來自于創新的機制變革,來自于過硬的職工技能,來自于穩定的設備保障。
該廠瞄準實物質量,形成質量跟蹤長效機制。該廠每季召開生產車間“諸葛亮”會,讓質量過硬的車間派代表上臺講經驗、談做法,實現資源共享和共同提升;每月召開質量能源例會,對短板問題進行分析、評估,及時整改推進;每周在內網發布燒結礦質量指標完成情況,讓達標的單位“快馬加鞭”、未達標的單位做到“心中有譜”。
該廠一改“大鍋飯”教育培訓模式,鼓勵基層開展實用性培訓,用上小課的辦法幫助職工查漏補缺,強理論、抓實操;通過師徒結對、技術課堂、技術攻關等形式,激勵各類“專家型”人才傳幫帶,并形成獎勵機制。該廠每年拿出10萬元,以徒弟的成長業績為標準,對師徒對子進行綜合考評,并分四檔發放津貼。此外,該廠拓展全員設備管理思路,夯實設備基礎管理;嚴肅檢修“三個會”(檢修平衡會、檢修評估會、檢修安全會)制度、狠抓“三個質量”(備件質量、檢修質量、運行質量),不斷提升設備精度和穩定性。
創新技術 驅動效率提升
據范維國介紹,近年來,該廠加大了對巴西礦和加拿大礦的研究力度,成功探索出適合這兩種礦的配礦結構,滿足了高爐需求。尤其是對加拿大礦粉的研究,該廠不僅獲得冶金科技進步二等獎,還首次實現了武鋼燒結技術的對外輸出。
該廠不斷推進質量精細化管理模式,通過修訂完善技術規程、工序標準化檢查等手段,不斷提升過程控制能力。其中,TS16949質量體系、SDCA(標準化模式)、六西格瑪等先進的管理辦法,被科學運用到該廠燒結流程管控和質量狀況跟蹤上,使燒結礦堿度穩定率、氧化亞鐵達標率、轉鼓指數等關鍵技術指標得以持續改進。此外,今年初以來,該廠還確定了33項內控指標,在全廠范圍內開展內控達標競賽,目的是不讓質量異議留到下道工序。
技術創新要帶來實效,還得到基層看。據了解,該廠建立混勻粉建堆原料品種使用數據庫后,原來花30多個小時才能摸清新料條的“脾氣”,現在8小時以內就能把堿度控制好。前段時間,該廠對原燃料粗破項目進行改造,改造后,基本消除了燃料質量波動,粗破質量合格率由28%一舉提高至55%。
“點餐”配料 為高爐提供意料之外的滿意
“盡一切可能滿足用戶需求,并提供意料之外的滿意,這才是真正的服務”。這句話與當下燒結服務高爐的宗旨高度契合。
該廠緊跟下道工序節奏,滿足高爐“點餐”配料需求。對于加拿大礦粉在燒結生產中的運用,該廠燒結車間主任任煜深有感觸,“加拿大礦粉因其Al2O3成分低,很對高爐的“胃口”,但對燒結而言,就意味著配礦結構復雜,生產難度加大。”為此,該廠主動將控制Al2O3含量作為配礦原則優先條件之一,摸索出最佳配礦模型,做到在現有鐵礦石品種中的“點餐”配料,為高爐順行創造了條件。
為適應“好鋼用好料”的高標準,該公司打破了混勻、燒結、煉鐵原有的生產平衡,一方面調整混勻保產模式,確保一個料條保一座高爐品種鋼冶煉;另一方面,通過采取精減配礦品種、調整卸船計劃等措施,在原有兩個建堆周期內建出了3個料堆,硬是擠出了品種鋼用料。他們還拓展思路,將富余的低As高價混勻粉進行轉堆存放,決不讓公司損失一分錢。此外,該廠在修訂《礦石驗收企業標準》中,不但規定綜合粉、高磷粉的二氧化硅含量驗收上限要求,還新增了下限要求。“這種標準的提升,將更有利于不斷提高燒結礦質量,滿足高爐吃‘精糧’的現實需求。”該廠燒結質量技術人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