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主線,改善供給側結構是主攻方向。那么,鋼鐵行業如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善供給側結構,提高競爭力?”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李曉波在接受《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記者專訪時,就此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化解過剩產能 著力解決結構性問題
“黨和政府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心很大,力度也很大,效果非常顯著。今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只要堅持不懈地推進化解過剩產能工作,鋼鐵行業既大又強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李曉波表示。
“鋼鐵行業的結構性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中國既有最好的鋼廠,也有落后的鋼廠;另一方面,中國鋼鐵盡管產能嚴重過剩,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品種不能滿足需求,需要進口。”李曉波指出。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李曉波認為要做好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要把過剩產能堅決淘汰掉。同時,要嚴格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在產能過剩行業不得再新增產能。“這是一個紅線,必須要堅守住。”他說。第二件事是堅決淘汰落后企業、“僵尸企業”,給優質企業騰出空間。
“脫虛向實”去杠桿 促使企業輕裝上陣
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出,要用改革的辦法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積極穩妥去杠桿。
李曉波代表認為,多年以來,鋼鐵企業處于一個高速發展期,這個時期企業大都是靠自身積累或者舉債發展的。現在,一些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盈利能力不強,杠桿率普遍較高。
鋼鐵企業如何去杠桿?李曉波認為,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把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進一步降低企業稅負,讓市場主體有切身感受,并提出要促進金融資源更多流向實體經濟。這些措施對于鋼鐵企業減稅降負將有很大幫助。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實體經濟從來都是我國發展的根基。報告特別提到,金融機構要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防止脫實向虛。作為企業自身,要不等不靠,主動作為,盤活存量資產,多渠道融資,降低資金成本,降低企業負債率,提高盈利水平。”李曉波強調。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降低用能、物流等成本,特別提到各有關部門和單位都要舍小利顧大義,使企業輕裝上陣,創造條件形成我國競爭新優勢。
關于用能成本,李曉波以電力成本為例指出,現在,我國發電企業發電機組利用效率低,電價還比較高。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優先保障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有效緩解棄水、棄風、棄光狀況。因此,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站在新能源發展的高度,科學配置能源資源,降低企業用能成本。
談到物流成本,李曉波認為,鐵路運輸仍然是最經濟、最安全、最環保的運輸方式之一。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鐵路部門一方面要增加供給能力,保障運力、提升運能,滿足客戶需求。如果車皮總是很緊張,反過來增加公路運輸,結果是不可避免帶來超載超重、污染環境等問題,既不安全環保,也不經濟。另一方面,企業也要強化內部管理,提高凈載重,珍惜和用好鐵路資源。
“降低用能、物流等成本,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企業,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李曉波指出。
創新驅動 補好轉型升級短板
在補短板方面,李曉波認為,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短板,但是企業共同的“短中之短”還是創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這一闡述抓住了關鍵和要害。”他說。
如何補上創新不足這個短板?李曉波認為,創新的著力點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要下功夫滿足現有消費需求,現在,許多鋼廠在品種、質量、成本、服務等很多方面還不能很好地滿足用鋼行業和下游客戶的需求;二是要積極引領消費需求,要靠科技創新,把產學研用有效地協同起來,形成完整的創新鏈,為用鋼行業和下游客戶設計和制造性價比最佳的材料,不斷推動鋼鐵材料的革命,推動消費升級。
“盡管我們有很多好的企業,我們是世界第一大產鋼國,但還不能說我們已經是鋼鐵強國,我們離鋼鐵強國還有一段距離,尤其體現在品種和質量上。”李曉波說。
中國鋼鐵業大部分品種產能嚴重過剩,多數品種不掙錢甚至虧損,而一些小眾品種的技術含量、利潤都很高。李曉波認為,鋼鐵行業結構優化升級,就是要讓同質化產品、常規產品的比例逐步降低,讓特色品種、優勢品種、高端品種的占比不斷提高。
“要干別人干不好的、干不了的,這才是創新的動力源泉。”李曉波強調。
“在數量時代,我們有點錢就去擴大規模。現在,我們要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上加大投入。這些年來,太鋼在創新手段、創新平臺和人才隊伍建設上舍得花錢,持續加大投入,推動了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顯著提升。我們將繼續做下去。”李曉波介紹說。2016年,太鋼成功研發圓珠筆筆尖鋼正是厚積薄發的結果:這些年來,太鋼發展當中最大的一個亮點就是不盲目追求產能、規模的擴大,而是堅定不移地走精品路線,走把企業做強的路線。
“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這是政府工作報告發出的時代強音。太鋼現在的鋼鐵生產規模是1000萬噸,在中國這樣一個產鋼大國,從量上看顯然微不足道。但是,太鋼的1000萬噸鋼如果是國家不可或缺、無可替代的,那就非常有意義、有價值。”說到此,李曉波顯得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