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技術師栗建輝站在粗軋機前,認真地觀察著新投入使用的粗軋速度沖擊補償功能是否滿足使用要求。看著靜待軋制三道次的板坯尾部徐徐通過,他拿起對講機對著主控臺喊話:“胥強,胥強,剛才這卷寬度控制如何?”“2毫米,妥妥的!”興奮的聲音傳來,讓同樣守在對講機前等待結果的程序員宋昱的精神也為之一振。
該部以扁平化變革為契機,結合作業長制深入推進,擯棄陳舊的傳統管理模式,依托產線建立起一批以日班作業長為核心的協同攻關團隊,打破部門、專業限制,將產線上的所有問題“就地解決”。1700線協同攻關團隊成立后,板坯寬度控制精度的問題就被提上日程。當板坯快速通過粗軋機時,由于壓下量大,坯子會對平輥轉速造成一定的影響,而與之配合的立輥則以既定速度運轉,其后果就是在立輥和平輥間形成一種附加壓應力,導致帶鋼寬度控制出現波動,無法保證產品尺寸精度。
“有問題就一定要攻克!”在協同團隊碰頭會上,作為隊長的1700線日班作業長胥強一錘定音。工藝數據的優化必須建立在過程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每根鋼坯,每個品種,每個厚度尺寸,每個軋制道次……經過對近半年多生產過程參數的反復比較,栗建輝將篩選出的數據資料逐一標注,并組織大家討論。“這是150毫米的坯子,這段曲線可以作為參考,粗軋咬鋼瞬間變化很明顯。”栗建輝指著其中一張過程曲線圖表與胥強交流著。“我覺得這條曲線更具有代表性。”值班作業長錢海插話道,“粗軋5個道次,階梯狀下降,可以嘗試作為預估值調試一下。”說干就干,負責一級自動化程序調試的宋昱馬上著手修改沖擊值,并根據修改后的板坯穿帶結果對程序進行微調。經過近一個星期的不斷試驗、摸索,協同團隊終于按照不同道次和板坯寬度尺寸設計出了一整套粗軋速度沖擊補償值,攻關進展順利,效果很好。
“現在,我們對帶鋼寬度波動的精度控制已經可以達到3毫米以內,遠優于5毫米的期望值。”首戰告捷讓隊長胥強神采飛揚,“這說明,最接地氣的方法是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