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標志著鋼城軋鋼分公司軋鋼車間生產線3號飛剪改造圓滿成功,實現了高精度剪切、低故障運行的優良攻關目標,同時也表明該公司經過刻苦攻關,使該項技改項目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
奮力攻關 誓不言棄
飛剪,即橫向剪切運動中軋件的分段設備,其功能是用來橫向剪切軋件的頭、尾或將其剪切成預設定尺寸長度,在軋件運動過程中,由剪刃相對運動而將軋件切斷。
軋鋼車間的3號飛剪,是鋼城軋鋼分公司軋鋼車間軋制作業線上的關鍵設備,直接影響產品質量和成材率。但近年來,因運行速度快、控制要求高,加之長期處于高溫、高強度作業狀態,3號飛剪內部齒輪磨損較大,整體老化較嚴重,存在飛剪的剪切速度與軋制速度不匹配,剪切時出現產品端頭彎曲幅度較大的現象,從而導致產品成材率、定尺率不高等問題。
該公司一直想破解此難題,曾安排相關人員翻閱大量技術書籍和查閱網上資料,甚至多次安排技術人員去其他企業“取經”,但得到的最終結果是目前尚無一家企業能解決這個問題。
為此,該公司把視線轉向內部,決定依靠自身的力量,進行技術攻關。從2013年起,該公司迅速調集由檢修、工藝、機械等技術人員組成的技術攻關隊集中攻關,開始了漫長的攻關之旅。
一遍遍檢查工藝,對軋制速度進行在線檢測,調整進出口導衛安裝位置,重新制作出口導衛,調整超前系數;一次次觀察電氣程序控制,調整極限、剪切角。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3號飛剪老化現象卻有所加重。
迎難而上,方顯英雄本色。技術攻關隊負責人、軋鋼車間副主任梁勇向全體攻關隊同仁發出呼吁:“不解決這個難題,咱誓不罷休!”
精誠所至 首傳捷報
時間的指針指向2017年2月。這個月里,梁勇、車間技術員朱德友、檢修段長陳剛每每在生產線巡查時,看到3號飛剪剪出的鋼“七拱八彎”,尤其是彎曲部分被大段剪切形成浪費時,都心痛不已。
怎么辦呢?梁勇再次上網查閱最新資料,調整方法和以前一致,依然無解。長期下來,3個人有了一個習慣,每天自動自發地在現場碰頭,觀察3號飛剪工作狀態、成品受切狀態,然后蹲在地上邊討論邊用畫筆演算。每有一個稍成熟的想法,梁勇就在筆記本上畫一個草圖,朱德友再在電腦上用CAD制圖,陳剛則拿著圖紙加工,如此這樣前前后后試驗了20多次。偶然一次,他們發現一次成品鋼經剪切后居然是直的,但誰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而此次“偶遇”卻給了大家極大的鼓舞,說明之前的有些技改思路是正確的。
4月的一天,梁勇又在3號飛剪防護罩外觀察其剪切方式,“能不能把點接觸改成線接觸呢?”一個突如其來的想法產生了。說干就干,梁勇從廢品區里找出報廢的舊刀片,整整磨了兩天,才在刀刃位置磨出直徑50mm、深度5mm的圓弧。梁勇喊上陳剛、朱德友一起到3號飛剪上去試,剪切效果很好。
5月4日,根據梁勇的手繪刀刃圓弧草圖,史德友在電腦上用CAD制圖,陳剛負責按圖紙加工。擁有豐富鉗工經驗的陳剛,只花了半個小時就將銹跡斑斑的舊刀片打磨成了光潔锃亮的圓弧刀片。
軋鋼車間主要生產ф12mm~ф40mm的螺紋鋼共11個品種。5月5日,該車間正好安排軋制ф12mm切分鋼,梁勇帶領技術人員將圓弧刀片安裝到3號飛剪上,并堅守在設備旁觀察剪切效果。15時許,第一根鋼經過加熱、初軋、中軋、精軋等環節后,從3號飛剪處出來。“快看,直了!直了!” 當時,陳剛興奮得跳了起來。
終于,他們找出了癥結所在。首戰告捷,技改步伐再邁一步。
打破常規 提升效益
8月2日上午11時,筆者來到該公司軋鋼車間3號飛剪軋制作業區。
“3號飛剪,以前使用老的刀片剪出的螺紋鋼頭、尾不規則、彎曲,只好剪掉。頭、尾剪掉后,定尺率、成材率低。”陳剛扳開上下咬合著的刀片給筆者看,“這是我們6月份用廢刀片加工的圓弧刀片,現在剪了3個品種1萬多噸鋼,依然光亮如新。購買一個新刀片價格480元,用廢刀片出去加工只花200元,每個刀片還能省280元,一年下來要為企業節約不少錢呢。”
據介紹,5月5日后的一段時間,大部分軋制出來的螺紋鋼是筆直的,但仍有個別鋼在切頭去尾時稍有變形。5月下旬的一天,他們改變了剪切方式,11個品種的螺紋鋼測試一輪下來,效果不錯。當時,梁勇有些激動地說:“以前思路受設備工藝限制,總認為工藝、設備配套設計的下切后頭部稍稍上翹,產品出來不撞鋼,是專家專業測算出來的,不能改動。經過幾年觀察、分析,我就想是否可以把頭、尾分開?以前頭部是上切,尾部下切,現在反其道而行之,發現出來的產品頭部依然上翹,不變形,尾部彎曲面也少了。這結果太出乎意料了!”
一旁的朱德友說:“主要是3號飛剪使用時間長,齒間隙過大,造成刀刃打鋼,變彎。那我們要不要試一下將刀刃的剪切中心移動一下,換個方向,減小齒間隙?”
“我覺得可以,我們將刀片的30度角改成60度角,可以減少刀刃的接觸面積,減小電機、減速機負荷,增大刀片承受剪切強度,來降低產品切頭去尾后的變形。”陳剛接過話頭,表達自己的想法。之后,他們又全力以赴投入到3號飛剪技改項目中。
“截至8月2日,11個品種的鋼已經先后測試了2次,其中切分鋼反復測試3次,相當成功。”朱德友如是說。
“據測算,沒有改進前,由于端頭彎曲幅度較大,產品通過630噸冷剪機剪頭時,一般都會將端頭剪掉500mm~800mm才能達到要求,而剪掉的這些就變成了廢品,市場價值很低,嚴重影響了產品質量和成材率。現在改進后,剪掉的端頭部分比以前至少短300mm,有效提升了成材率和產品收益。”梁勇告訴筆者。
“3號飛剪使用年限長,設備老化問題多,影響產品成材率?,F在我們結合自身實際解決了這個難題,此方法應屬全國首創,下一步我們將對該項技術提出專利申請。”該公司主管生產的副經理周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