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能準備不足,亦不能反應過度;中美貿易沖突中,怎樣才能趨利避害、有備無患?來自中美鋼鐵貿易的證據昭示美國貿易霸凌主義恐難得逞。
今年以來,中美貿易沖突逐步升級。美方繼華盛頓時間6月15日宣布對5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稅25%的清單(其中340億美元已于7月6日正式實施)后,于7月10日又宣布了對2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稅10%的清單。美方還稱,將進一步加碼乃至對所有中國商品進口加征關稅。美國的貿易霸凌主義,令全球貿易和經濟陰霾籠罩。有投資者認為,美國是中國外貿順差的最主要來源,如果中國對美出口嚴重受挫,中國外貿順差將大幅減少甚至逆差。這刺激了市場看空中國外貿乃至中國經濟的情緒,加速了近期中國股市和匯市的調整。
然而,作為中美貿易摩擦的傳統主戰場,從美方以反傾銷和反補貼(即“雙反”)名義采取懲罰性關稅措施后,中國鋼材出口的整體表現看,即便出現前述極端的情形,對中國外貿行業的前景也不宜過分悲觀。
盡管美國“雙反”擠壓了中國鋼鐵在美國的市場份額,但“雙反”措施未能影響到中國鋼鐵出口雄踞世界首位。借數據與事實,可得出“雙反”對中國鋼鐵出口的影響只是局部性的;中國有“不想打”但也“不怕打”貿易戰的底氣。當然,對中美貿易摩擦要有長短期的評估和應對;同時也要警防看空中國經濟和貨幣等市場負面情緒的集中宣泄之不利影響。
“雙反”擠壓市場份額
“雙反”高舉高打確實擠壓了中國鋼鐵在美國的市場份額,但這只是表象。
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貿易監測數據顯示,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美國對中國鋼鐵產品累計發起“雙反”調查并實施了48件關稅處罰措施)。例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于2010年5月3日宣布對中國產油井管征收最高達99.14%的反傾銷稅,商務部于1月6日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鋼絲層板初步征收43%至289%的反傾銷關稅,6月4日宣布對中國進口鋼絲層板征收最高達437.11%的反補貼懲罰性稅;國際貿易委員會于2016年6月25日認定進口自中國、印度、意大利、韓國和中國臺灣的耐腐蝕板對美國內產業構成實質損害,據此,海關將按照此前美國商務部終裁裁定的209.97%的反傾銷稅率和39.05%的反補貼稅率對自中國進口的耐腐蝕板征稅;商務部2017年3月3日宣布將對向美出口CTL板的中國廠商征收68.27%的反傾銷稅和251%的反補貼稅,對向美出口不銹鋼板帶材的中國廠商征收63.86%和76.64%兩檔反傾銷稅以及75.6%和190.71%兩檔反補貼稅。
而且,美國對中國鋼鐵進口加稅后,往往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會跟進。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貿易監測數據顯示,2009~2017年,二十國集團中,除美國外,其他國家和地區累計對中國鋼鐵產品進口發起了159起“雙反”調查并付諸實施。據中國商務部統計顯示,2016年,中國遭受的貿易救濟調查案件中,鋼鐵產品涉案件數49起,涉案金額78.95億美元,占到全國貿易調查案件總數的41%和總金額的55%。
受此影響,中國鋼材在美國的進口市場份額急劇下降。據美國鋼鐵協會統計,美國市場上,中國成品鋼進口量由2008年的483萬噸降至2017年的81萬噸,減少83%,占比由18.7%降至2.8%。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中國鋼材出口中,中國對美國出口量由2008年的503萬噸降至2017年的118萬噸,減少77%,對美國鋼材出口量的占比由8.5%降至1.6%)。
鋼鐵出口不懼“雙反”
美國的“雙反”措施未能影響到中國鋼鐵出口雄踞世界首位。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鋼鐵產能躍升世界第一,鋼鐵出口量也是名列前茅。據國際鋼鐵協會統計,2015年,中國半成品和成品鋼出口1.12億噸,較2008年增加了92%,占全球出口的比重為23.9%,較2008年上升了11個百分點。
中國鋼鐵的出口量及其全球占比回落,發生在2016年國內啟動鋼鐵去產能進程之后。據國際鋼鐵協會統計,2016年,中國半成品和成品鋼出口量1.08億噸,較上年減少了3.1%,占全球出口量的比重為22.8%,較上年回落了0.1個百分點。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17年,中國鋼材出口量7561萬噸,較上年進一步減少了31%。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未能拯救其鋼鐵工業,鋼鐵工業聚集區至今仍是美國的鐵銹地帶。當今年初美國依據232調查結果,再度以“國家安全”為由,對全球鋼鋁進口加征關稅時,對中國的影響卻非常小。因為之前各種特殊限制措施已經覆蓋了約94%的從中國進口的鋼材,中國占美國鋼材進口量的份額不到3%。反倒是韓國、歐盟、日本等美國的傳統盟友成為了主要打擊對象。據美國鋼鐵協會統計,2017年,美國成品鋼總進口量2956萬噸,其中:韓國375萬噸,占比12.7%;土耳其219萬噸,占比7.4%;日本150萬噸,占比5.1%;德國141萬噸,占比4.8%;中國臺灣125萬噸,占比4.2%。
結論與啟示
第一,美國“雙反”對中國鋼鐵出口的影響是局部而非全局性的。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懲罰性關稅措施損害中國企業正當利益,阻礙中國鋼鐵行業發展。但是,這沒能遏制中國鋼鐵出口的長期增長趨勢。2015年,中國鋼材出口量中,亞洲、拉美和非洲市場的占比較2008年分別提高了7.4、3.1和2.8個百分點,北美、歐洲和大洋洲市場占比分別下降了6.8、6.0和0.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在美歐市場上,面對關稅措施后價格競爭力的減弱,中國鋼鐵出口轉向以質取勝,非價格競爭。2015年,北美市場在中國鋼材出口量的占比3.0%,出口額占比5.6%;歐洲市場在中國鋼材出口量的占比8.5%,出口額占比10.1%。
第二,中國有“不想打”但也“不怕打”貿易戰的底氣。現在美國以加征10%或者25%的關稅措施升級中美貿易摩擦,其幅度遠低于從中國鋼鐵進口動輒加稅百分之幾十甚至幾百的力度,因此,即便中國對美商品輸出的稅負有所增加,影響也將較為有限。但畢竟貿易戰沒有贏家,發展健康的經貿關系符合中美兩國和全球的利益,中國不想也不會主動激化矛盾。隨著害人害己的貿易爭端深化,對美國國內經濟及其國際形象的負面影響日益顯現,將遏制美國國內逆全球化勢力滋長。最終,雙方仍有望回到談判桌前,磋商解決貿易糾紛。正因為市場認為美方對華貿易極限施壓的“瘋人政策”難以兌現,所以,美股迄今對此反映不大。如果關稅措施落地并擴大化,則可能觸發已處高位的美股調整。這是經常為美股走高點贊的美國政府恐難無視的政策考量因素。
第三,對中美貿易摩擦要有長短期的評估和應對。從短期看,中美貿易是互補而非競爭關系,高關稅對中國的影響,取決于中國出口商品在美國市場的可替代性。在全球價值鏈、產業鏈的國際分工體系下,中美之間的經濟聯系緊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削弱關稅措施的沖擊(這相當于匯率變化對進出口影響的J曲線效應的延遲)。從長期看,中國出口的韌性取決于市場多元化和對外產業轉移的進展,進出口差額則取決于人口結構和儲蓄投資關系的變化。同時,轉變外貿發展方式,靠品牌和技術提高中國商品的非價格競爭力也至關重要。
第四,對中國經濟和貨幣的看空行為可能是市場負面情緒的集中宣泄。2016年6月底脫歐公投通過后,市場曾極度看空英國經濟,英鎊兌美元匯率由1比1.45暴跌至1.20,但實際沖擊遠不如預期,英鎊最高反彈到了1.40以上。長期以來,經貿關系被視為中美雙邊關系的“壓艙石”,作為新興大國,中方對于美國強硬的貿易政策在思想和措施上準備不足。而作為守成大國,美方則是見怪不怪,心理承受能力無疑要大一些。當前中國市場對于中美貿易爭端升級,可能是因未知而恐懼導致的過度反應。但貿易紛爭不一定像大家預想的那樣不斷惡化,而且即便發生了壞的情形,結果也不一定像大家預想的那么差。如去年底,市場認為美國減稅將刺激美國在華企業加速匯回利潤。而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今年一季度,國際收支口徑的投資收益項下匯出額同比減少14億美元;上半年,銀行代客收益和經常轉移項下對外支付額同比下降4%,購匯額下降23%。可能性并非現實,做分析判斷,不能只“講故事”,還要“擺數據”。
中美貿易爭端的演進及其對中國外貿出口的影響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準備不足或者反應過度,都有失偏頗。各方在做好動態評估和預測的同時,更要做好情景分析、壓力測試,制定和完善應對預案,趨利避害、有備無患。
今年以來,中美貿易沖突逐步升級。美方繼華盛頓時間6月15日宣布對5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稅25%的清單(其中340億美元已于7月6日正式實施)后,于7月10日又宣布了對2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稅10%的清單。美方還稱,將進一步加碼乃至對所有中國商品進口加征關稅。美國的貿易霸凌主義,令全球貿易和經濟陰霾籠罩。有投資者認為,美國是中國外貿順差的最主要來源,如果中國對美出口嚴重受挫,中國外貿順差將大幅減少甚至逆差。這刺激了市場看空中國外貿乃至中國經濟的情緒,加速了近期中國股市和匯市的調整。
然而,作為中美貿易摩擦的傳統主戰場,從美方以反傾銷和反補貼(即“雙反”)名義采取懲罰性關稅措施后,中國鋼材出口的整體表現看,即便出現前述極端的情形,對中國外貿行業的前景也不宜過分悲觀。
盡管美國“雙反”擠壓了中國鋼鐵在美國的市場份額,但“雙反”措施未能影響到中國鋼鐵出口雄踞世界首位。借數據與事實,可得出“雙反”對中國鋼鐵出口的影響只是局部性的;中國有“不想打”但也“不怕打”貿易戰的底氣。當然,對中美貿易摩擦要有長短期的評估和應對;同時也要警防看空中國經濟和貨幣等市場負面情緒的集中宣泄之不利影響。
“雙反”擠壓市場份額
“雙反”高舉高打確實擠壓了中國鋼鐵在美國的市場份額,但這只是表象。
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貿易監測數據顯示,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美國對中國鋼鐵產品累計發起“雙反”調查并實施了48件關稅處罰措施)。例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于2010年5月3日宣布對中國產油井管征收最高達99.14%的反傾銷稅,商務部于1月6日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鋼絲層板初步征收43%至289%的反傾銷關稅,6月4日宣布對中國進口鋼絲層板征收最高達437.11%的反補貼懲罰性稅;國際貿易委員會于2016年6月25日認定進口自中國、印度、意大利、韓國和中國臺灣的耐腐蝕板對美國內產業構成實質損害,據此,海關將按照此前美國商務部終裁裁定的209.97%的反傾銷稅率和39.05%的反補貼稅率對自中國進口的耐腐蝕板征稅;商務部2017年3月3日宣布將對向美出口CTL板的中國廠商征收68.27%的反傾銷稅和251%的反補貼稅,對向美出口不銹鋼板帶材的中國廠商征收63.86%和76.64%兩檔反傾銷稅以及75.6%和190.71%兩檔反補貼稅。
而且,美國對中國鋼鐵進口加稅后,往往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會跟進。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貿易監測數據顯示,2009~2017年,二十國集團中,除美國外,其他國家和地區累計對中國鋼鐵產品進口發起了159起“雙反”調查并付諸實施。據中國商務部統計顯示,2016年,中國遭受的貿易救濟調查案件中,鋼鐵產品涉案件數49起,涉案金額78.95億美元,占到全國貿易調查案件總數的41%和總金額的55%。
受此影響,中國鋼材在美國的進口市場份額急劇下降。據美國鋼鐵協會統計,美國市場上,中國成品鋼進口量由2008年的483萬噸降至2017年的81萬噸,減少83%,占比由18.7%降至2.8%。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中國鋼材出口中,中國對美國出口量由2008年的503萬噸降至2017年的118萬噸,減少77%,對美國鋼材出口量的占比由8.5%降至1.6%)。
鋼鐵出口不懼“雙反”
美國的“雙反”措施未能影響到中國鋼鐵出口雄踞世界首位。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鋼鐵產能躍升世界第一,鋼鐵出口量也是名列前茅。據國際鋼鐵協會統計,2015年,中國半成品和成品鋼出口1.12億噸,較2008年增加了92%,占全球出口的比重為23.9%,較2008年上升了11個百分點。
中國鋼鐵的出口量及其全球占比回落,發生在2016年國內啟動鋼鐵去產能進程之后。據國際鋼鐵協會統計,2016年,中國半成品和成品鋼出口量1.08億噸,較上年減少了3.1%,占全球出口量的比重為22.8%,較上年回落了0.1個百分點。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17年,中國鋼材出口量7561萬噸,較上年進一步減少了31%。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未能拯救其鋼鐵工業,鋼鐵工業聚集區至今仍是美國的鐵銹地帶。當今年初美國依據232調查結果,再度以“國家安全”為由,對全球鋼鋁進口加征關稅時,對中國的影響卻非常小。因為之前各種特殊限制措施已經覆蓋了約94%的從中國進口的鋼材,中國占美國鋼材進口量的份額不到3%。反倒是韓國、歐盟、日本等美國的傳統盟友成為了主要打擊對象。據美國鋼鐵協會統計,2017年,美國成品鋼總進口量2956萬噸,其中:韓國375萬噸,占比12.7%;土耳其219萬噸,占比7.4%;日本150萬噸,占比5.1%;德國141萬噸,占比4.8%;中國臺灣125萬噸,占比4.2%。
結論與啟示
第一,美國“雙反”對中國鋼鐵出口的影響是局部而非全局性的。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懲罰性關稅措施損害中國企業正當利益,阻礙中國鋼鐵行業發展。但是,這沒能遏制中國鋼鐵出口的長期增長趨勢。2015年,中國鋼材出口量中,亞洲、拉美和非洲市場的占比較2008年分別提高了7.4、3.1和2.8個百分點,北美、歐洲和大洋洲市場占比分別下降了6.8、6.0和0.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在美歐市場上,面對關稅措施后價格競爭力的減弱,中國鋼鐵出口轉向以質取勝,非價格競爭。2015年,北美市場在中國鋼材出口量的占比3.0%,出口額占比5.6%;歐洲市場在中國鋼材出口量的占比8.5%,出口額占比10.1%。
第二,中國有“不想打”但也“不怕打”貿易戰的底氣。現在美國以加征10%或者25%的關稅措施升級中美貿易摩擦,其幅度遠低于從中國鋼鐵進口動輒加稅百分之幾十甚至幾百的力度,因此,即便中國對美商品輸出的稅負有所增加,影響也將較為有限。但畢竟貿易戰沒有贏家,發展健康的經貿關系符合中美兩國和全球的利益,中國不想也不會主動激化矛盾。隨著害人害己的貿易爭端深化,對美國國內經濟及其國際形象的負面影響日益顯現,將遏制美國國內逆全球化勢力滋長。最終,雙方仍有望回到談判桌前,磋商解決貿易糾紛。正因為市場認為美方對華貿易極限施壓的“瘋人政策”難以兌現,所以,美股迄今對此反映不大。如果關稅措施落地并擴大化,則可能觸發已處高位的美股調整。這是經常為美股走高點贊的美國政府恐難無視的政策考量因素。
第三,對中美貿易摩擦要有長短期的評估和應對。從短期看,中美貿易是互補而非競爭關系,高關稅對中國的影響,取決于中國出口商品在美國市場的可替代性。在全球價值鏈、產業鏈的國際分工體系下,中美之間的經濟聯系緊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削弱關稅措施的沖擊(這相當于匯率變化對進出口影響的J曲線效應的延遲)。從長期看,中國出口的韌性取決于市場多元化和對外產業轉移的進展,進出口差額則取決于人口結構和儲蓄投資關系的變化。同時,轉變外貿發展方式,靠品牌和技術提高中國商品的非價格競爭力也至關重要。
第四,對中國經濟和貨幣的看空行為可能是市場負面情緒的集中宣泄。2016年6月底脫歐公投通過后,市場曾極度看空英國經濟,英鎊兌美元匯率由1比1.45暴跌至1.20,但實際沖擊遠不如預期,英鎊最高反彈到了1.40以上。長期以來,經貿關系被視為中美雙邊關系的“壓艙石”,作為新興大國,中方對于美國強硬的貿易政策在思想和措施上準備不足。而作為守成大國,美方則是見怪不怪,心理承受能力無疑要大一些。當前中國市場對于中美貿易爭端升級,可能是因未知而恐懼導致的過度反應。但貿易紛爭不一定像大家預想的那樣不斷惡化,而且即便發生了壞的情形,結果也不一定像大家預想的那么差。如去年底,市場認為美國減稅將刺激美國在華企業加速匯回利潤。而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今年一季度,國際收支口徑的投資收益項下匯出額同比減少14億美元;上半年,銀行代客收益和經常轉移項下對外支付額同比下降4%,購匯額下降23%。可能性并非現實,做分析判斷,不能只“講故事”,還要“擺數據”。
中美貿易爭端的演進及其對中國外貿出口的影響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準備不足或者反應過度,都有失偏頗。各方在做好動態評估和預測的同時,更要做好情景分析、壓力測試,制定和完善應對預案,趨利避害、有備無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