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2018年的腳步聲逐漸遠去,地方債也歷經了潮起潮落的四年。
1月23日,財政部如期公布2018年的地方債數據,此前關于發債的各種猜想塵埃落定。數據顯示,去年全年全國共發行地方政府債券41652億元,其中一般債券為22192億元,專項債券為19460億元;截至2018年底,全國政府債務余額為183862億元,其中政府債券180711億元,非政府債券形式存量政府債務3151億元。
地方債發行規模擴大與債務風險防范的靴子同時落地。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今年要較大幅度地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支持重大在建項目建設和補短板,更好發揮專項債對穩投資、促消費的重要作用。”財政部預算司副司長郝磊在數據解讀中表示。
郝磊同時指出,今年將完善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體系,將專項債券與其項目資產、未來收益嚴格對應,確保項目全生命周期和各年度均實現收支平衡,通過鎖定單個項目風險,防控專項債券整體風險。
與2017年4.36萬億元的規模相比,去年地方債發行略有下降;如果從債券品種的體量上看,去年年底的國債余額接近15萬億元,而政策性銀行金融債則在去年年初13.24萬億元的規模上增加了約3.46萬億元,均低于政府債券超過18萬億元的規模。
如今,將地方債這第一大債券品種放在時間軸上觀察則更有深意—四年間,地方債規模既經歷了開閘之際的野蠻生長,也曾在融資監管趨嚴的季節里蟄伏冬眠。縱觀過去一年地方債發行的跌宕曲折,在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與“較大幅度增加專項債規模”的基調下,未來的地方債或在2019年基建大年步入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