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熱軋帶鋼生產企業的銷售部劉經理指著周圍10余家小鋼廠對記者表示:“小鋼廠盈利空間大,是因為這些廠都沒有安裝污水處理設備。如果添置環保設備,每噸鋼材至少增加成本20元。相比大中型鋼企,小鋼廠污染的行為,需要有責任的監管和有力度的追責。環保‘重拳’出擊,緊逼小鋼廠邁‘生死坎’。”
監管不力滋生環保亂象
唐山小鋼廠數豐潤區最多,全區有幾十家小鋼廠和200余家鋼鐵延壓加工企業。
一家來自江蘇經營燒結機脫硫設施、除塵設施的環保經銷商向《中國冶金報》記者表示:“鋼鐵業效益不佳,環保生意很難做,市場上五花八門的檢測設備從幾萬元至幾十萬元都有。監測設備出了故障本來是一件非常著急的事,但我發現這里的企業還偷著樂,這真難理解。這些小鋼廠訂購的環保監測設備往往是買價格最便宜的、愛壞的、參數可調的。這樣的監測設備常出故障,無法監測企業排放污染物,是否偷排也無人了解。”
小鋼廠污染難治理,一個重要原因是成本較高。一家小鋼廠的員工向記者透露:“我們廠是軋制鋼坯企業,安裝了除塵設備,但不常用。環保部門來檢查時就開啟,檢查人員走了就關閉,有時白天生產開啟,晚上生產關閉。我們廠這種情況還算好的,有的廠安裝了除塵設備,干脆不用,當擺設。原因很簡單,就是守法成本太高,從安裝設備到開啟運行,一年數百萬元就沒有了;違法排放,一年至多罰款幾十萬元。守法吃虧,違法合算,大家寧愿選擇后者。”據記者了解,我國大中型鋼企噸鋼環保成本為100元~107元,小鋼廠噸鋼成本為36元~44元,有些甚至為零。
一些村民告訴《中國冶金報》記者,地方政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個別環境執法部門行政不作為等,也是小鋼廠污染嚴重的原因之一。同樣,一位鄉鎮領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在項目引進時不重視甚至忽視環境污染的危害性,縱容甚至掩飾、維護企業的高污染狀況,從而導致了污染難以被發現、難以被治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唐山市有不足2成資金流稍好的小鋼廠正在準備安裝環保設備;有2成~3成的小鋼廠持觀望態度,等出臺政策、市場好轉再說;有近一半小鋼廠硬扛著,認為國家出臺環保政策,不能“一刀切”,總得給一條活路;也有個別小鋼廠,資金鏈快斷裂,準備收官改行。
如何邁過環保“生死坎”?
唐山市豐潤區一家年產200萬噸小型鋼廠的經濟分析師對《中國冶金報》記者分析,小鋼廠一直是高速粗放式發展,以生產建筑鋼筋為主,技術含量低,憑借船小好調頭、靈活經營、生產成本低的優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但在環保重壓下,小鋼廠面臨環保成本、環保技術、資金等多重挑戰。
在環保“重拳”下,小鋼廠是自動退局?還是加大環保投入?邁過“環保坎”的路在何方?記者在與政府官員、企業、公眾等交流中,概括出以下四點:
一是政府部門必須下定決心治理污染。一方面,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有“毒”的GDP,任由企業亂排亂放;另一方面,空氣、水污染嚴重侵害了公眾生活。治理環境依然是一道難題,如何在生態保護和經濟增長之間找到平衡點,就要考驗政府部門的決心。
二是政府在對技術、資金較弱的小鋼廠提供技術支持的同時,還應進行相應的政策扶持,保證環保資金支持到位,盡量減輕鋼廠因環保整頓而帶來的成本壓力甚至破產風險。
三是小鋼廠要應對環保壓力,必須積極面對現實,合理地運用國家相關環保政策服務,從資金、減免稅、會計制度、金融服務等方面加強自身的調節能力,積極參加配合國家在環保方面的動作。
四是小鋼廠之間可以“抱團取暖”,通過重組加強合作,發揮協同效應,優勢互補,或投入大中型鋼廠旗下,增強抗風險能力。
河北小鋼廠面對系列環保“重拳”,要想邁過“生死坎”,必須不超標排污、不惡意排污、不違法排污,監測到位、整改到位、修復到位。相關政府部門應充分運用法律、市場等手段,加強市場協調、整合調配,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