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輪調控引爆點:環保壓力倒逼
今年以來,我國華北、華東地區連續出現大面積霧霾天氣,為多年罕見。鋼鐵行業是產能過剩最嚴重的行業之一,首當其沖成了“眾矢之的”。環保部公布的資料稱,在1-5月大氣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17個城市有鋼鐵企業。
實際上,伴隨著產能過剩和落后產能淘汰緩慢,鋼鐵企業污染物排放多年得不到有效控制。據統計,我國重點統計企業之外的1.92億噸鋼產量,排放的二氧化硫達102.2萬噸、煙粉塵達97.7萬噸,折噸鋼排放量分別為5.34千克、5.1千克,比重點統計企業排放績效高出2.5倍和3.6倍。
很多專家都建議,在制定鋼鐵行業準入門檻時,要多用節能環保等生態性指標,少用產能容積等經濟性指標,避免有些鋼廠為了符合準入條件,拆了小設備、新建大設備,最終導致產能越淘汰越多。
在2013第四屆中國鋼鐵節能減排論壇上,環保部污染排放總量控制司副司長劉炳江表示,“為防止再次大面積出現霧霾天氣,‘十二五’節能減排要‘死磕’鋼鐵行業。”
“加強檢查已建脫硫設備、督辦脫硫設施的正常運行、對未上脫硫設施的鋼鐵企業限產限排甚至停產整治,將是未來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劉炳江指出,部分鋼鐵企業忽視燒結脫硫設施的日常運行維護,也缺乏相關經驗和技術人員,脫硫設施長期帶病運行,難以發揮正常的減排能力。甚至有的企業為節省運行費用,白天開,晚上關,或者不檢查就不開,故意偷排漏排,進一步降低了燒結脫硫設施的減排效果。根據2011年相關核查結果,302臺套燒結煙氣脫硫設施平均綜合脫硫效率僅為47.3%,遠遠低于設計值。
值得一提的是,業內人士指出,鋼企對脫硫技術并不積極,其原因還是因為“錢”荒。“一方面,成本高,另一方面,核查緊。在資金與核查的兩面夾擊下,鋼企匆匆上馬脫硫技術,效果如何,也就只能且行且看了。”
“消腫”為何這么難?
產能過剩的背后,是各路資本的盲目逐利,以及GDP考核魔咒下地方政府“有形的手”。
2012年末,全國規模以上黑色金屬礦采選業企業達3560家,總資產達7996.17億元,同比增長13.53%。2012年1-12月,全國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共計實現銷售收入達8724.15億元,同比增長11.4%;利潤總額為1025.62億元;行業毛利率為20.39%。對此業內人士指出,鋼鐵行業(可供統計的重點大中型企業)一年實現利潤過千億元,占據工業利潤比重一成以上。高額利潤的誘惑,地方政府的土地優惠、稅費減免和投資補貼等政策刺激著各路資本涌入鋼鐵業,導致我國鋼鐵產能由2003年的近3億噸擴大到2012年末的近10億噸。
原山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鄒仲琛表示,鋼鐵企業是地方政府稅收和GDP考核的貢獻大戶,以至于一些還沒拿到國家相關部門“準生證”的項目在地方政府的保護下迅速開建。“現在全國的鋼鐵產能其中有一半不是國家批建的,有的是鄉、縣、市里批的。有個縣是著名的蔬菜基地,也建了個鋼鐵廠。縣上說農民種蔬菜增加不了多少財政收入,建鋼鐵廠每年有好幾億的財政稅收。”
鄒仲琛指出,一個100萬噸的鋼鐵廠,最高的時候年納稅3-5億元,一個縣一年能有幾億的財政收入?窮縣大概一兩個億,稍好的縣五六個億。“如果因為環保問題就把一個鋼鐵廠關掉,你怎么去彌補這個財政收入問題?可以說我們的法制不健全。韓國在發展鋼鐵的時候,專門制定了一部鋼鐵法,只有浦項可以上長流程,其他公司通通都是短流程,一部鋼鐵法就管住了。”
“為什么鋼廠生產停不下來?”新湖期貨分析師李曉調研發現了三個主要原因:鋼企肩負保就業的社會責任,停產意味著裁員,地方政府不愿意;從成本考慮,臨時關停高爐產生的成本將更大,“好比開車點火的單位耗油高于正常運行的單位耗油”;第三,鋼企要在銀行繼續貸款,銀行看的是現金流和產量規模,如果停產,銀行就會停貸,企業的資金鏈就會斷裂。
李曉指出,“對于鋼企而言,盡管凈利潤虧損,但只要有毛利潤就能生產,因為銷售收入減去生產成本(不包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財務費用等‘三費’和固定資產折舊等)后就是毛利潤,在難以裁員的情況下,工資、折舊費等費用不管停不停產都要支付,如果停產,連毛利潤都賺不到了。”
擠破誰的膿包?
《指導意見》指出,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要根據行業特點,開展有選擇、有側重、有針對性的化解工作。在鋼鐵行業,重點推動山東、河北、遼寧、江蘇、山西、江西等地區鋼鐵產業結構調整。逐步提高熱軋帶肋鋼筋、電工用鋼、船舶用鋼等鋼材產品標準,修訂完善鋼材使用設計規范,在建筑結構縱向受力鋼筋中全面推廣應用400兆帕及以上強度高強鋼筋,替代335兆帕熱軋帶肋鋼筋等低品質鋼材。加快推動高強鋼筋產品的分類認證和標識管理。落實公平稅賦政策,取消加工貿易項下進口鋼材保稅政策。計劃在未來五年壓縮8000萬噸的鋼鐵總產能。
這8000萬噸最終會落在誰的身上?參考什么樣的標準?
對于這一縮減政策的出臺,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新創表示,縮減8000萬噸產能的計劃,要順利實施,必須處理好地方、企業和職工三方的利益關系。縮減產能對于鋼鐵企業上市公司及整個行業來說,確是利好,但前提是政策要實施下去。
分析師表示,政策是已經出臺,但從鋼鐵行業現狀來看,目前主要的困惑是縮減誰的問題,從指導意見來看,更多的是考慮到環境問題,除江蘇、江西外,淘汰的主要的是京津冀及周邊的省份,但壓縮淘汰的標準是什么,仍然值得探討,“像河北地區一些中小鋼廠,盈利能力很強,而且決策靈活,這種企業不應該被淘汰。”
分析師認為,指導意見里提到要壓縮鋼鐵產能8000萬噸,假設不新增新產能情況下,目前這8000萬噸也只占總產能的9%都不到,對整個產業規模影響不足。此外,目前鋼鐵行業整體的產能利用率太低,到2012年底,中國鋼鐵產能利用率僅為72%,如果淘汰不當,市場的供需格局就會被打破,引發市場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