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下午剛上班,攀鋼研究院釩鈦鋼研究所產品應用研究室副主任余騰義便收到客戶請求解決技術問題的短信。他馬上派人去昆明,以便趕在第二天早上到現場解決問題。
不用向上級管理部門寫申請、打報告,研究室自己就能決定員工是否出差和花多少費用。這是該院簡政放權、提高效率,不斷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一個縮影。
科技興則攀鋼興。研究院理清推進科技改革、創新中存在的問題,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煥發創新主體活力、改善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完善創新環境、強化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調整科研機構設置煥發創新主體活力
在國家加快建設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在攀鋼打贏“兩大攻堅戰”的關鍵時期,如何發揮研究院科技的引領作用,破除制約科研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層次障礙,充分釋放改革創新的紅利?圍繞這一命題,研究院的“實招”相繼出臺并實施。
“突出釩鈦特色,明確學科團隊責任主體,提高科研質量和效率,是研究院對研發機構進行調整的基本原則。”該院院長唐歷介紹道。
研究院根據釩鈦磁鐵礦綜合利用及其產業鏈延伸的技術需求及發展,構建研究所、研究室兩級研發機構,明確研究機構的定位、研究方向及研究領域;制定學科團隊建設計劃及方案,確立研究所和研究室分別作為院學科團隊建設的責任主體和基礎單元地位;各研究所設立相應實驗室,以強化實驗室管理,保障科研工作的有效進行。
為此,研究院根據釩鈦磁鐵礦綜合利用及其產業鏈延伸的技術需求,組建了釩鈦新材料研究所和重軌及鐵路用鋼研究所;根據原有研究機構定位、研究方向及研究領域的調整,重新構建了釩鈦冶金研究所和釩鈦化工研究所等6個研究所。
“調整后,研究所更能聚焦目標、突出重點,抓實抓細科研計劃。”釩鈦鋼研究所書記徐權說出了最大的感受。
簡政放權,是研究院此次調整科研機構的重點。該院賦予了研究室更多的管理自主權,科研經費預算、審批以及對研發人員的激勵等。對像余騰義這樣的研究室負責人而言,權力大了,責任也更大了。
“在企業如此困難的情況下,科研人員在提高研發效率的同時,也要想辦法降低科研經費。”余騰義說,如今節約意識提高了,能一個人做客戶服務就不會派兩個人去,既鍛煉了隊伍又節約了經費。
在各研究所設立相應的實驗室,這一舉措是研究院首次實行。實驗室主要負責本研究所學科建設實驗平臺的整體規劃、建設和運行,所內各個功能實驗室的日常管理、功能完善與提升,參與各項目團隊的實驗室實驗,以及研究所的綜合業務管理。
釩鈦化工研究所實驗室副主任龍盤忠表示,原來實驗室人員分散在各個研發團隊,存在忙閑不均現象,現在可以做統一安排,提高效率。
完善科研支撐機制營造良好創新環境
2月27日,研究院在釩鈦實驗樓401會議室召開了試驗中心業務調整工作啟動會,將試驗中心相關業務劃歸攀研技術裝備公司。
“此次調整有利于加強和規范中試線管理,有利于盤活原試驗中心經營性資產,有利于攀研技術裝備公司做強做大。”唐歷表示,針對目前幾條中試線部分技術經濟指標無法達到設計要求以及運行成本高的問題,該院調整研究思路,進一步完善工藝技術,在大幅降低運行成本的前提下,適時在中試線開展驗證試驗。
研究院已由攀鋼的費用核算單位改制成了自負盈虧的子公司,費用由“等到上級撥”變成了“全靠自己掙”。為了將科研資金流向重點項目的技術創新和技術突破,流向能創新、善攻堅的優秀團隊,研究院進一步明確了分配激勵的政策導向,加大研究成果向產業化、工程化、市場化轉化的激勵力度,并鼓勵和支持各研究單位開展科研創效增收等相關工作。
年初,研究院對今年前沿性、基礎性科技項目進行了專題研究,確定了“高鉻型釩鈦磁鐵礦冶煉新技術及其裝備研究”等16項課題為今年的重點研究項目。項目津貼直接與合同約定條款、具體指標掛鉤,增強了研究項目團隊的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調動了科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目前,該院科研管理部正牽頭做好科技創新獎勵管理辦法的修訂與發布工作,以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激情。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夯實創新發展基礎
深化改革,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要尊重科研規律,讓科技人員心無旁騖地工作。研究院積極探索更加符合人才隊伍建設的管理模式。
“科技人員、技能人員、管理人員各有自己的職務序列,建立三種人才成長通道,目的就是人盡其才。”該院黨委書記楊杰表示,要建立健全更加適合研究院戰略發展的職業資格體系和激勵考核體系,不斷拓展各類人員職業發展通道,加快人才隊伍建設。
3月7日,該院釩鈦冶金研究所陳海軍打開“科技人員技術創新評分系統”,查看自己的積分,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研究院科技人員的技術職務和能級工資制管理已實行兩年,但仍在不斷完善中。比如,在科技評價方面,由成果、論文數量為評價導向轉為以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和經濟效益為評價導向。
研究院強化學科團隊建設,全力構建以學術帶頭人和學科帶頭人為核心的學科梯隊,努力打造一支數量適宜、結構合理且富有朝氣和活力的研發團隊。
該院以研究室為載體,搭建了25個具有釩鈦特色的學科團隊,出臺了學科團隊建設指導意見,制定了學科團隊帶頭人選拔與管理辦法,突出了學科帶頭人在團隊中的學術素養、學術水平以及建設引領作用。
根據集團公司釩鈦發展戰略,研究院結合實際,積極引進攀鋼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充實和調整了研發人才隊伍結構。近兩年,該院引進博士16名,送培12名科研骨干攻讀在職博士研究生,增強了科技研發隊伍實力。
研究院還加大對青年人才的培養力度,35歲以下青年擔任課題負責人的比例提升到25%以上,在主任工程師序列中的比例提高到了30%。在濃厚的科研氛圍中,參加工作不到6年的陳海軍已經承擔了研究院重大科研課題,并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
從優化機構、建章立制,到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研究院改革創新的腳步已越來越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