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塵沙滿天,今朝綠野無邊。近年來,一棵棵綠色的刺槐樹,一串串紅色的沙棘果,不斷出現在本鋼開采過的礦山、尾礦庫上。如今的本鋼礦山通過復墾還林走上了綠色發展之路。
礦山是鋼鐵企業的“糧倉”。過去,人們只注重開采,礦山呈現的多是臟亂差的“灰頭土臉”形象。隨著國家和企業大力推行環境優美、資源節約與和諧企業建設,本鋼礦山也逐步走上了生態文明、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型企業的發展道路。
在綠色礦山建設上,礦業公司始終遵循“一手抓科學開采,一手抓綠色復墾”的原則。從發展綠色礦山的倡導者到推動者,再到實踐者,礦業公司對綠色礦山建設不僅精心部署,更是強力推進。
早在20世紀90年代,礦山的復墾還林工作就已悄然進行。近年來,礦業公司更是把礦山生態環境治理作為重點工作,納入到礦山發展建設重要日程之中。特別是在“十一五”期間,在礦山產量逐年遞增的同時,復墾還林工作也日益加大,本鋼綠色礦山建設進入到規?;A段。
南芬選礦廠的小廟兒溝尾礦庫,雖然早已停止運行,但卻留下了面積達200多萬平方米的干灘。為了徹底治理這片荒灘,礦業公司撥出專項資金用于尾礦的環境治理。負責此項工作的南芬選礦廠采取土方回填,再進行植被恢復法。派專人到種苗供應商處進行實地考察,推行沙棘栽種試驗。通過采取覆土栽種和不覆土栽種等多種方法和措施,進行大面積復綠,并確保了苗木栽種的成活率。2013年,他們再次對廟兒溝尾礦庫進行了環境治理,共種植沙棘25萬株。至此,自2008年開始進行環境治理的南芬廟兒溝尾礦庫已全部完成了治理工程,灘面共3000畝,已全部恢復綠色。
2013年,遼寧省和本溪市“青山工程”的啟動,更有力推進了本鋼綠色礦山建設。為確保礦山“還綠”工程取得實效,礦業公司和相關部門、單位明確分工和責任,研究討論、現場調研,制訂方案,并組建施工隊伍,分階段實施了削坡整形,保證邊坡穩定且有利于植物生長及坡面的整體美觀;實施穴狀客土,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實施道路工程,滿足今后苗木的養護等服務需求;實施種植工程,選擇合適樹種栽種;實施養護工程,確保植被成活率等,先后完成了歪頭山礦標高為190米以上的第二階段土場約187畝邊坡的綠化復墾治理,以及南芬露天礦采場調度室周邊5萬平方米綠化工作,為建設綠色礦山做出了貢獻。截至目前,本鋼礦山復墾還林共種植樹苗549萬株,面積累計達4260畝。